活动打造科技特色 文化孕育科技新校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新桥实验小学地处新北区中心地带,创建于1893年,原名“道乡书院”,一百多年来德泽乡里,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占地35亩,现有学生1428名,35个教学班,108位教职员工。学校不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而且装备先进,设施一流,是师生心目中美丽的花园,舒心的家园,缤纷的艺园,成长的乐园。
近几年学校建设始终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利用装备资源构筑发展平台,在积淀内涵的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办学能力的整体提升,科技教育成为其中的一枝奇葩。
一、健全领导机构,为科技教育提供保障
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健全科技教育运行机制,加强硬件建设,积极打造科技骨干队伍,为创建科技特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首先把争创“科技特色学校”纳入了学校的五年规划之中,在学年计划中进行强化,在学期计划中再加以细化。其次,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工作特点等,组织部分教师成立一支科技老师队伍,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的网络:组长(钱丽美)→分管领导(张辉)→科技辅导员(高峰)→科技辅导老师(宗红芬、贺素霞等)→班主任老师及其他任课老师。由校长领导,专题会议决策,分管领导抓具体工作,其他干部协助,科技辅导老师牵头、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具体实施,开展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是科技教育者,在学科教育及学校各项活动中渗透科学技术的教育。
二、落实常规科技活动 开出科技教育奇葩
1、精心布置校园科技宣传
“用智慧的底色营造童年的乐园,让文化的芬芳溢满快乐的校园”。充分挖掘、合理建设,使环境资源增值。一簇簇绿叶、一丛丛鲜花中,悬挂着一块块小标牌,注明植物的名称和认养的班级,成为鲜活的科学教学与活动资源。走廊里,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的大幅画像和他们的人生箴言,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橱窗里,陈列着学生的科技小报、科幻画等作品,张贴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参加科技活动的一幅幅彩色照片,一张张科技竞赛的奖状记录了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足迹。整个校园充盈着科技教育的浓郁氛围。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可增强科技教育的开放性和伸展性,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每星期二午间,学校电视台为全校师生播放系列科普讲座。几年来,学生们知道了爱迪生、诺贝尔、张衡、李四光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受到了科学精神的浸润;知道了消防灭火、火灾自救等日常方法,增强了生活中运用科技知识的技能;看到了神五、神六、神七飞天的实况录像,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振奋了民族自豪感;知道了太阳黑子、地震、海啸等大自然神秘莫测的现象,激起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我校借助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科技视野。
2、积极参加常规科技活动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金钥匙比赛、航模比赛、科技制作比赛、国际数棋等比赛。参赛数量和参赛质量逐年提高,成绩喜人。
在近几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们积极组织参与,得奖率逐年提高:十四届选送3件,1件获省三等奖,1件市一等奖;十五届选送6件,1件获省二等奖,2件获省三等奖,1件获市二等奖,;十六届选送6件,2件获省二等奖,2件获市一等奖,2件获市二等奖;十七届选送8件,3件获市一等奖,4件获市二等奖,其中3件作品向省推荐,1件作品向全国推荐。十八届有三件科幻画获市级奖励。十九届1件获省一等奖、一件获市一等奖、2件获市三等奖。二十届共选送12件全部得奖,其中市二等奖4件、三等奖8件。
在第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可一杯”金钥匙科技竞赛中,2名获三等奖,1名学生获优秀奖。
在第十九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可一杯”金钥匙科技竞赛中,1名获省一等奖;7名获市二等奖;2名获市三等奖。
在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可一杯”金钥匙科技竞赛中,1名获省特等奖;1名获市二等奖;7名获市三等奖。
在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可一杯”金钥匙科技竞赛中,1名获市一等奖;2名获市二等奖;10名获市三等奖。
常州市首届国际数棋比赛中,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
在2007年常州市航模比赛中,我校获团体二等奖,有1位同学获市一等奖、五位同学获市二等奖;在 2008年我校共有4名同学获市三等奖。
2009年在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论文竞赛中,我校两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一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两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
另外,我校每年有二十几位同学的科技小论文或小制作,在《学习方法报》、《常州晚报》、《小学科技》、《小哥白尼》上发表。
三、打造特色科技活动,形成科技活动品牌
1、儿童文化院之小科学院——金色行动
附表: 科学校本课程框架内容 | ||
手工类选修课程 |
专业类选修课程 | |
一年级 |
折纸 |
航模队 |
二年级 |
泥工 | |
三年级 |
编织 |
现代智力七巧板 |
四年级 |
十字绣 | |
五年级 |
刻纸 |
创造发明小工厂 |
六年级 |
科学摄影 |
我校成立了儿童文化院,其中小科学院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小科学院的成员由爱好科学、组织策划能力强的学生组成,这些小院士根据学生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策划和开展一些科学活动,这就是“金色行动”,它与其他部门的活动共同组成了我校少先队部的“七彩行动”。
2、融合中的科技节
从更高位的视角、从大课程的意识思考与筹划,我校将数学节、科学节、体育节完美融合,共同打造体育文化节。
3、科学校本课程
学校高屋建瓴,基于儿童的需要与兴趣,整体构建了科学校本课程,从两个维度开展课程,提供菜单式课程选修服务,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参加活动。
这门课程旨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孩子们对科学以及基于科学的相关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孩子自主探索的综合能力,使孩子更爱科学。
学校将全力呵护这棵稚嫩的幼苗,让它茁壮成长!
四、常规保障 为科技教育保驾护航
1、经费保障 ——加大投入,奠定科技教育物质基础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立足需求,适当超前”的原则,我校近几年先后投入 80 余万元,建设信息化校园。现有162台电脑可供师生使用,平均每8名师生拥有一台电脑。从“三机一幕”发展到闭路电视系统,又发展到校园网并接入城域网,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建成了信息化教室,电脑和视频展示仪,液晶投影仪,五六年级还配备了最先进的电子白板,使得每个班级都成了多媒体教室。课堂上师生可以快捷地摄取各种信息,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度。
2、制度保障——注重评价,提高科技教育激励机制
学校把科技活动这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科技活动和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相挂钩。在科技比赛中,如获得名次与学科比赛所获的名次同等对待,同样给予表彰,发放奖金,报销差旅费。凡是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就按超课时量发放补贴。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老师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还把科技活动作为考评学生的一项内容,凡是不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不能评三好学生。把科技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记入学生档案。科技成果与学生成绩挂钩,其中优秀成果(获得者经校或部门认定)及指导教师均可获得学校的特别奖励。
3、场地保障——提供场地,发挥专用教室功能
我校按省、市及区的要求建有标准的各类专用室。现在拥有多媒体教室3个,图书馆1个,电脑、书法、美术、音乐、科学等专用教室各3个,舞蹈房1个,古筝室3个。各室的专用设施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自主设计的图书馆古韵童趣、相得益彰,荣获常州市示范图书馆称号,承办的常州市图书馆年会获高度评价,多次吸引国内外同行来校参观考察。实验室设施更新,被授予常州市先进实验室称号。这些专用教室成了学校进行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
4、人员保障——加强培训,强化科技教师群体建设
我校现有2名专职科学教师和2名兼职科学教师。优秀的教师带动了整个学校的科学教学。
五、展望未来 文化孕育科技新校
随着北部新城开发步伐的加大,我校异地重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我们将抓住新校建设的契机,打造新北区一流的科学探究室、现代化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标本馆、进一步落实儿童文化院小科学院的活动,全面整体规划科学教育系统结构。
从科技教育之“一孔”窥学校办学之“全貌”,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用汗水浇灌着新小教育的这片沃土,我们用理念把握着新小科技教育的方向,我们用心智铺就着新小科技教育的发展之路。我们将立基于此,用新小人一贯“务实、求精”的精神,加快学校科技教育的进程,建设科技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