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组学生工作总结
赵平
研究背景:
关于节假日的课题研究源于我上的一次研究课《我会安排双休日》,当时我发现每到星期一,总有些同学手忙脚乱,不是没课本,就是作业没完成。许多同学还表现出一种疲态,精神不振,我们老师把这种现象称为:“星期一综合征”。为什么在双休日同学们的闲暇时间多了,反而带来这些消极的影响?他们的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于是我发了一份家长调查问卷和一份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双休日的情况。
通过收到的42份“学生双休日情况家长调查问卷”我了解到:|一、全班有9人父母休息一天,其中5人一人在家,8人由爷爷奶奶等看管;14人家中有时有人,有时没人;有6人父母也双休。二、有6人上兴趣班或者补习班,27人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父母布置的作业。三、除了看电视、打游戏、出门与小朋友玩、难得逛逛超市,学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双休日的生活很单调。四、有28人因为不认真做作业,打游戏看电视的时间过长而朝孩子发火,打骂孩子。可见许多学生的父母由于工作很忙,对子女的双休日生活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合理性的安排,所以他们子女双休日的时间总是放任自由,忽视了孩子们的生活需求。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未成熟,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认识、判别、鉴别和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不强,如果任由学生顺其自然的成长,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过多地为孩子安排双休日的活动,孩子没有自主权。孩子没有安全感和成功感,时间长了,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孩子们学习兴趣不浓、性格孤僻、不和群等问题的产生。所以帮助学生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学会过双休日,掌握排解双休日独自在家的不适应心理,学会释放孤独、烦闷心情的方式。,对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收到的48份学生问卷所反映的情况与家长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基本相符,有20人认为双休日的生活一般,4人认为双休日的生活无聊,23人认为双休日的生活丰富,但对丰富的理解比较狭隘。对于怎样过双休日,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有11人呼吁让父母给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学生双休日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指导,以便用更规范的行为来要求自己,从而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的局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我会安排双休日》这节课中用直观的形式典型地展示学生双休日的现状,促使学生对双休日的现状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学习合理地安排双休日的活动。并利用学生资源,展示双休日的丰富生活,激发学生追求有乐趣、有意义的生活。
研究的深入:
学生尝试自己安排双休日后,积累了一些经验,找到发展了良好的兴趣爱好。我们开始尝试让学生尝试时间跨度更长寒假。学生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寒假计划,并且努力地去逐项执行。希望通过这次关于假日生活的后续活动的深入能使孩子们的每一个假期都变得合理并且丰富、有意义;使每一个孩子在会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假日小明星”。开学后,各班按照寒假生活内容的不同进行了归类,重新组建了临时小队。汇报自己寒假生活中的亮点,通过同伴的教育、队员之间的合作等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追求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也培养学生乐于阅读、善于向他人学习、有耐心、有毅力等优秀品质。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带着体验、带着感触而来,又带着收获、带着快乐而归。这学期最后一次班队课各班开展了《我会过暑假》的班队课,我们希望通过活动的深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研究的拓展:
这学期,我们由上学期的学生双休日生活的研究拓展到对节假日生活的研究,元宵节开展了做灯笼猜灯谜活动、清明节开展了我看清明习俗活动、端午节开展了采粽叶包粽子活动,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有关节日的风土人情、了解中国灿烂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孩子人和人互相关爱、热爱自然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促进了孩子认知、情感、行为互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