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提升质量  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

    培植文化  凝炼“诗意儿童文化”特色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一、总体目标:

本学期是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二个年度,在传承上学期学校工作的基础上,特别是搬入新校后一学期,各项建设基本完工的前提下,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践行“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的办学理念,以“教师素养提升年”为抓手,以“质量、特色、文化”为核心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积淀学校发展内涵,全面提升学校的品质,为创成“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成为综合实力常州市知名,特色全国知名,具有国际视野的优质品牌学校积聚力量。

学期主题:教学质量提升年  教师素养提升年

二、学期大事

1、扎实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从“全、实、深”逐步走向“精、特、美”,推出精品课2、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开展儿童文化节之第五届诗歌文化节开放活动

3、提出鲜明的语文教学主张,为筹备江苏省名师名校语文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4、申报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十二五”学校主课题,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和市级德育课题

5、围绕“诗意儿童文化”特色,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基本到位

6迎接“常州市心理健康合格学校”的验收,组建体育俱乐部(篮球及棒垒球)、艺术社团

三、分项目标与主要措施任务:

(一)、学校管理与领导团队建设:

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品质。

主要任务:

1、优化管理机制:优化月调研制度、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等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为教师群体发展导向;继续实行层层问责制,随机督导制,岗位责任制,行政蹲点制;厘清上位管理和下移管理的关系,提高教师日常工作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2、继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团队领导力,领导团队增强五种意识与能力——即整体规划、系统思考的意识与能力,示范引领,服务师生的意识与能力,主动工作、不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长程管理、持续改进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队伍、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总体提升领导艺术,走向成熟,独当一面。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提升主动策划、组织,引领团队发展的能力;非行政组织团队结合“党建品牌”创建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

3、进一步提升管理品质,过程管理精致、到位,管理者能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解决最真实的问题,争创“常州市心理健康合格学校”。

(二)、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改善素养结构,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发展质量

主要任务:

1、重塑教师道德:改变过去偏重专业引领轻师德修养引领的现象,围绕区“五条禁令”及区“教育服务年”的精神,结合学校制定的“道德讲堂”实施方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炼的培训,增强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切实树立教育为社会、为学生、为家庭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坚决杜绝歧视、体罚学生和为难、训斥家长的现象,努力使每位教师成为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树立“有爱心,有童心,有慧心”的新小教师气质形象。

2、提升理论素养:改变过去偏重实践研究轻理论学习、总结提升的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养成教师日常理论学习的习惯,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升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能力;学校为优秀教师发展及特色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及经费的支持。

3、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教师发展在价值观,内动力上有了明显提升,但普遍缺乏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在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朗读、书写、写作能力教学基本功缺失的现象,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的力度与效度,制定出我校教师基本功日常管理与考核制度。

4、组建教师情趣团队:通过组建教师情趣团队,愉悦教师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对学校的归属意识。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科研深化建设:

发展目标:深入课程研究,科学提高质量 ,凝炼课程特色

主要任务:

1、继续加强各科课堂新常规的培养。继续关注学生课堂倾听、表达、互动合作等习惯培养,重点提高学生朗读与写字的素养,准备参加新北区写字比赛。

2、整合资源鲜明课程实施的特色。特别是语文学科和儿童诗课程,语文学科提出鲜明的语文教学主张,为筹备江苏省名师名校语文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课程的角度总结提炼儿童诗课程经验,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各年级教材,准备在常州市语文学科建设总结交流会上亮出我校成果;以贺素霞老师参加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竞赛为契机,提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提炼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并出版;做好我校课程标准具体化实施的专题总结,参加区在我校开展国家课程标准具体分解的专题研讨会;充分利用我校新建的体育馆,创建篮球、棒球、垒球体育特色项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特别是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3、孕育“新基础教育”精品课。继上学期“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后,我校日常研究要由“全、实、深”逐步走向“精、特、美”,梳理前三年“新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成果,注重精品孕育的过程,打磨学校精品课。

4、拓宽研究平台提升研究能力。梳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申报能够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十二五”学校主课题;进一步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提升日常化研究的能力和质量;以校际交流为平台,拓展教育视野;成立学校学术专业发展委员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成果。

5、在“减负”中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继续遵循“减负”不“减质”的原则,通过重新修订更加公平、公正的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规范考试中的各项程序等继续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质量观,稳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扎实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管理,重视学生基础素养的学习质量,在市、区质量抽测中提高水平;毕业班教师加强团队合作研究的力量,优化复习策略,注重毕业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班学生。

(四)学生工作改革与班主任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细化养成教育,拓展教育视野,深入主题研究,凝炼德育特色

主要任务:

1、夯实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形象特质。继续推进“爱校” 教育,以“爱我新校,做文明、快乐的小主人”为主题,通过直面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缺失,丰富养成教育的方式,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境界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制度,提高师生日常值日制度的有效性,使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是生命安全和生活快乐的保障。

2、深化研究主题,凝炼德育特色。深化“假日活动”和“七彩行动主题活动的研究,年级主题活动形成系列与学校特色,争取申报三个德育课题、少先队课题,扎实研究,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加强“儿童文化院”、“红领巾电视台”组织建设与德育基地建设;儿童文化节之“第五届诗歌文化节”开放性活动,要充分展示出我校节日活动的综合性、全员性以及“诗意儿童文化”的特色。

3、拓展学生工作的视野,提升育人价值。扎实推进班级建设的日常化,彰显班级文化;继续推进“生命教育主题周”活动;提高日常班级主题活动研究的深度与频度,孕育“新基础教育”的精品课;继续推进全科教师协作共进,整合融通的班集体建设制度,真正发挥“文明班级”的影响力和光环效应。

4、探寻学生成长档案袋管理的有效实施途径,真正发挥成长档案袋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五)、文化与特色建设:

发展目标:环境文化布置基本到位  彰显“诗意儿童文化” 特色

主要任务:

1、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以新一轮学校主课题的形成为契机,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方面践行学校“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的办学理念,凸显“诗意儿童文化”特色,形成我校特质的师生形象气质,即:有灵性的教师——有爱心,有童心,有慧心;有灵性的学生——有个性,能自主,会创新,逐步形成我校的文化精神。

2、学校环境文化布置基本到位。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围绕“诗意儿童文化”,进一步确立儿童立场,以主题的方式整体设计,“校史馆”、“科技馆”、“学科文化厅”“儿童诗文化墙”等建设本学期基本到位。

3、创新文化建设机制。继续以“爱校”教育为主题,发动学生、家长、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来,特别是学校的景观命名,植物挂牌,校园标语等发动大家共同参与,注重参与过程的价值和意义,让学校的文化建设时时处处都渗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投入和倾情付出;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爱校”主题开展系列长线活动,让学生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爱校”情怀;继续完善校报《紫藤花下》的运行机制,提高校报的阅读质量,充分发挥校报的展示和宣传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校宣传报道的力度,特别是纸质媒体的宣传力度。

(六)、资源集聚与后勤保障

发展目标:严格管理增强保障效力,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后勤品质,高质上品完成新校基建及设备、设施的添置

主要任务:

1、信息技术工作:做好各专题网站的开站建设工作,成立专题网站建设项目小组,出台网站建设评价方案。

2、后勤保障工作:与时俱进,深化服务意识,加强对后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评价的力度,过程管理进一步精致上品,提升师生满意度,提升学校形象;竭力督办,逐步完善新校基建,门卫等基本建设高质量地完工,设备、设施等高品质地添置到位。

3、加强安全防护工作:继续做实做细安全防护工作,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突出重点,强化督查,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学校门卫、食堂、消防及重大活动安全工作,继续开展“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创建“平安校园”、“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活动,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力度,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机制,保护未成年人。

                                                                  20112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0-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02801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