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金文英

读得不是很细,有了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1,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身是快乐的,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得了“厌学症”?

    读此书,感慨万千。看来各国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所进行的探索过程是相似的。美国的老师们很辛苦,中国的老师们很辛苦。但是辛苦的内涵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教育体制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读此书,我羡慕着雷夫的学生,遗憾着自己童年时代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惊叹着雷夫老师的“buzz”数学游戏,想象着自己或许可以做点什么能够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得到好的教育。

到我的“聊聊吧”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业失败愁眉苦脸的孩子。他们幼稚的脸庞上过早地流露出的“我对学习无能为力”的表情总是一再地刺痛我的心。往往,他们还是智商比较出众的孩子,却对老师和父母说:我无能为力,我只能这样。不要再“逼”我。中国的教育成了很多孩子的难以承受之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机械地走进校园,麻木地过完一天,盼着双休。学习,完完全全成了他们的负担。是老师和父母强加给的负担。很多孩子(包括我的儿子)厌恶着练习课,喜欢着“新课”,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身是快乐的,孩子们乐此不疲。但是,我们的学习过程,被各种各样的测验人为地割裂成一个个阶段,学生们机械地地要完成各种各样纸面上的静态的作业,不管这些值不值得去做。雷夫设计的练习就是一个个思维游戏,独具匠心——这样的练习,相信成人也会乐此不疲。在游戏中,巩固着知识点。我很欣赏雷夫老师让学生们参与试题的编写的做法。这样比我们教师在考前反复强调考试要细心要如何如何有效有趣的多。如果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又怎么能够学不好呢?

我们的老师也常常为难着:没有什么样的练习可以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为了平均分,老师们只好在基础性的题目上过多地纠缠着。如果付出了心力,孩子们的成绩却没有达到预想,老师们便会感到气馁和内心的疲惫。同样,孩子们也是一样。他已经够辛苦,但是,成绩依然没有达到老师父母的要求,一再地失败着,“无能为力之感”便渐生心头,并迅速成为他们的防御机制:我对学习无能为力,所以,你们不要再“逼”我,我只能这样,难以改变。在我的咨询室,我要让一个只具有小学认知程度的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防御方式并加以改变,是几乎不可能的了。我能够做的,便是呼吁和引导家长们正视这些问题,并指导他们应该如何去做。至于老师们,我不敢多说,因为我实在明白老师们的无奈。很多后果,并不是老师们想要追求的。老师们也“无可奈何”,老师们明白,何需我来多说?我并不想充当老师们的“导师”招致反感,我又能为老师们带来什么呢?所以,大家都无奈着。

怨天尤人,是我们面对不顺常常做出的防御姿态。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做得不够,方法不够科学。(很遗憾的是,根据调查,很少有教师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优秀的,包括我自己)我们拒绝承认失败——这本身就证明了我们拥有向上的力量。这个时候,领导们应该做的,不是来强调我们的失败,而是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让我们看看这本书,借鉴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学校及时地发下这本书,是非常明智智慧的方法。

2,对于阅读指导的一点共鸣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领导发下这本书相当有价值的书的时候,大多数老师的表情是漫不经心的。一回家,便将其束之高阁等到非看不可时候再拿出来翻翻的人肯定存在。——不好意思,我就是其中之一。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学习任务的下达需要讲究一些技巧性。如果有一个导读的卖关子的过程,相信老师们就能很快进入阅读状态了。老师们自读小学起至今,几乎所有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都是自上而下颁布而被动执行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我们对下达任务的抗拒(当然,成人的抗拒是不会像孩子们那样明确表露的,但是行为的迟疑和拖沓却表明了这些,我想这也就是为何行政部门不得不制定出更详尽的制度来约束老师们的原因,呵呵,扯远了啊)领导们的良苦用心得不到下属的理解和认真执行,领导们为之苦恼着;老师们、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孩子们的回馈,也让我们痛苦着。我们常常对我们的学生说:“要多读点课外书啊”,更积极负责的老师和家长,会殷勤地将书籍塞到孩子们的手中。呵呵。但是我可以说,任何一个孩子爱上阅读,不是因为你的殷切希望,而是被知识所吸引,被阅读本身所吸引。所以,我很欣赏雷夫老师做的一些导读、伴读、阅读指导工作,值得所有老师仿效。(雷夫老师认为指导学生阅读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我严重赞成)

顺道反思下自己培养儿子阅读习惯的做法。我总是把给儿子订阅或借阅的杂志书籍漫不经心地搁置在孩子能够瞧见的地方便再也不管。我的孩子在闲暇时候,便会主动翻阅这些书,而且读得津津有味。不过我虽然没有强制要求孩子读书,但是做得太懒了些,在读书计划和阅读分享方面还得加强。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然后及时将这些书籍购置回来。

3,反思“规则”教育

雷夫的“道德教育六阶段”相当精彩。此六阶段恰好符合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六个年级的发展阶段。即一:“我不想惹麻烦”——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二:“我想要奖赏”——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中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三:“我想取悦某人”——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四:“我要遵守规则”——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五:“我能体贴别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认识到规则和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虽然看上去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同样凸显了自我意识的增强,这跟进入青春期的五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相匹配的。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其认识超越了法律,强调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慎独”思想。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雷夫老师能够形象化地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这点对我们是颇有启迪的。

我们常常或亲切温柔或严肃认真地对我们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去做什么,因为……。”“我们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采取这样的说服教育,学生们在当时的确是频频点头,并以此为行为准则。但是,我们发现,往往我们强调了很多遍的准则,学生却往往违反,所以我们有了监督和惩罚。为什么?雷夫老师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准则是老师指定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老师们需要的准则”,不是“学生需要的准则”,所以,班级公约,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和监督执行。

4,如何对待“副科”的学习?

雷夫老师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原来在美国,自然科学、历史、音乐等我们称之为“副科”的课程也总是受到忽视或者让位于阅读数学等主科。我这样一个由主科老师变成副科老师的人对此尤为关注。我非常感动于美国那些优秀的老师们,采用“捐款”或用自己的薪水来置备实验器材的行径。的确,我国的科学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材料的采集和购买显得相当困难,老师的科学素养也还不够。我尽管已经努力置办实验材料,但是一直惭愧自己的实验素养远远不足于当学生们的老师,所以在我的课堂,学生们和我总是在失败中调整和改进。在我是语文老师的时候,我也比较轻视副科的教学,直至做了副科老师,才知道这些副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要上好副科有多么的不易!起码我认为,要上好科学课,比语文课难多了。这就是我为什么虽然不是专职科学老师,却始终不敢懈怠忙忙碌碌的缘故。我无法忽视副科的教学,以至于我无法在教学副科的时候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这造成了我这几年的痛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雷夫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用学生自己的钱——这让我既羡慕又惭愧——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做对不对?至少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去。

5,人格品行才是教育本质

这句话,中美教育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如何做人,如何交往,这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事实上,我们这些成人的失败和成功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些。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不够聪明才华不够出众而失败,往往是我们本身的性格弱点、自身修养不够而导致我们不怎么成功。如果我们只把目光盯在本次或几次测验的分数上,那么,短视的后果便是短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

……

教育的话题永远也说不完。我已经把此书极力推荐给我的朋友,并逼迫我的家人阅读学习,呵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0-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02801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