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的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一、整体规划,设计内容开发框架

学校、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对学生每个年段的主题方向与类型有一个系列安排。如,某所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基本框架为:

七年级:传统历史与文化、农业与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学科整合相关主题、现代科技;八年级:国际理解教育、市场经济的调查与研究、实用技术与当地经济发展、自我发展教育、学科整合相关主题;九年级:职业教育、关注社会、创造与创新、学科整合相关主题。

在此框架内,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例,有的学生选择洋快餐现象研究,有的学生选择考察外资企业。这样,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学生自主提出主题。与此同时,每个年级的主题内部结构可这样安排:第一个主题:主题探究类活动为主,第二个主题:社会体验性学习及社会参与性学习活动为主,第三个主题,项目设计或应用学习活动为主。每个主题中活动尽可能体现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社会调查访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式,每个主题都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线索出发,挖掘主题中的自然、社会、自我因素。这样,主题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研究范围和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体现了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二、全面关注,多角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发社区课程资源。

1)立足学校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了富有地方环境特色的主题。以长沙市马栏山小学为例,该校旅游资源丰富,世界之窗、海底世界、洪山翠园等名胜分布周围,学校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开展了“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系列活动。

2)立足学校人文环境特色,开发主题

立足学校人文环境特色,开发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一条线索。如长沙市清水塘小学社区周围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以此为依托,学校开发了“走进文物街”、“寻找伟人毛泽东的足迹”、“参观清水塘博物馆”等系列主题活动。

3)立足学校社区经济环境特色,开发主题

立足学校社区经济环境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促进学校特色主题的开发,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开发的途径之一。如沅丰坝中学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过程中,结合当地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开发“寻找致富的龙头”、“走近无公害蔬菜”、“捞刀河刀剪的历史沿革”、“捞刀河镇的花卉苗木”等系列主题活动。

4)立足学校社区人力资源特色,开发主题

立足学校社区人力资源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又一线索。如,国防科大附小所在社区的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全军乃至全国一流的高科技学府,在这里诞生了许多高科技成果,如银河巨型计算机、磁悬浮列车、蛇形机器人等,也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学校开展了“走近高科技”、“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国防科大机电自动控制化学院的博士、研究员都成了孩子们的指导老师。

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就课程内容改革中提到,要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现代高科技的内容引进至课程中来。作为最能体现学校课程创新的课程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进行主题设计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结合现代科技挖掘相关的主题,开展推广现代科技的活动。如,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开展的“控制白色污染可望成为现实”活动中,从生活中“白色污染”问题调查入手,通过对比实验,亲自体验普通塑料、“白色塑料”的替代产品——可降解塑料的降解过程,从而体会到可降解塑料的优越性,并积极参与推广可降解塑料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时,大都运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其实,我们也要通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3、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遇到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即新课程实施以来,多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皆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其中,如七年级语文、数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中都安排了一些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各科教师也尝试着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学科教学,力图使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这种尝试,固然使学科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但是,由于各科实践活动缺乏协调与整合,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重复交叉,致使学生抱怨活动过多,有的学科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综合学习活动进行整合?有所学校是这样做的:学校首先在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纳教师们的意见,将各学科活动进行全面统整。接着,学校将各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组合,统筹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如,“捞刀河的刀剪”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调查了解、研究“捞刀河刀剪”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了解家乡的发展”活动进行了整合,这样,设计主题组合活动,一方面,做到一个活动,多方面的收获,另一方面,有效的整合又避免学科化倾向。

4、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发现问题,开发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1]但同时,教师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2]怎样引导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设讲座,诱发探究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开设一些知识讲座,介绍一些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例如,有所学校通过请校外辅导员——国防科大机电控制自动化学院的博士开设介绍国防科大的科研成果及当今前沿科技的发展动态的讲座,确立了“走进现代科技”的主题活动。

2)开展社会实践,激励研究兴趣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也是一个好办法。如,长沙市某个学校的学生,在参观新修的五一大道后,感慨万千,纷纷惊叹于五一大道的宽敞美丽。此时,教师拿出学校所在社区的湘雅路的照片,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到湘雅路拥挤的马路,破旧的路面纷纷提问:如何建造社区的湘雅路?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后,开展了“设计未来的湘雅路”的活动。

3)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瞬间,往往蕴藏着一些活动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

4)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由填写,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选择空间较大,积极性容易调动。当然这样学生提出的主题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有的互相交叉或包容,有些主题太大或缺乏现实意义,这时就应该通过师生共同商讨,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5)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新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新的活动主题。老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出新的的活动主题。如:学生在《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的主题活动中发现迷恋网吧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又开展了“告别网吧”的主题活动。又如,有位教师在倾听学生“关于长沙老地名探趣”成果汇报时谈到:同是商业老街,坡子街迅速崛起,而北正街则逐渐衰落,教师抓住契机问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你们了解过吗?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0-2018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02801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