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平:刚才我们看到了总结交流阶段课堂教学的一些片段。给我的感觉是,在课堂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的交流方式也是形式多样的。既有作品的展示,又有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分享;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活动过程的再现;还有活动的总结以及活动的反思。甚至可以说,有的总结交流既是前一个阶段的总结,又是下一个阶段研究主题的开始。
郭元祥:我看了这几个视频案例之后,总的感觉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在课堂上怎么总结交流……好象有组间对话,不同小组和不同小组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时候指导老师好象就站在旁边做一些帮助,像引导员一样随时点拨。哪个小组做的怎么样,特别是对他们总结交流阶段过程当中的总结,他们做了哪些研究,发现哪些问题,像主持人一样,让不同小组学生对话,进行交流,甚至进行问和答,像答辩式,学生之间相互答辩。
姜平:在总结交流阶段,一个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一般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他认为对过程方法或者是体验汇报不够全面的地方,可能通过他的点拨,让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把活动中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体验体现出来。
郭元祥:冯老师应该上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你在总结交流阶段,课堂教学的时候,你一般怎么做啊?
冯京广:不单是总结交流阶段,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它的任何一个阶段,课堂教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总结交流阶段,这个课堂教学,我刚才看了一些视频,交流和展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比较多,但是有个前提,交流也好,展示也好,它的前提是要总结。通过总结形成结论,形成感悟。交流和展示不过是把自己内化的东西与大家进行一种展示。所以说,我感到,如果把强调总结与注重交流与展示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加完整一些。当然具体的课堂的教学方式,那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具体内容的不同、它的成果的不同、它的过程的不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姜平:但是我觉得有几个基本的方式还是要把握。我们平时反对建立一定的模型,或者说反对(只有)一个模式,但是我觉得课堂教学,特别是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步骤,对教师的指导有一些基本要求的。这个基本的步骤应该首先是小组的汇报,然后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然后就是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我觉得这是课堂组织的时候一个基本的环节。还有,一个老师的引导,从哪些地方来找一些切入点,我觉得也是要关注的几个方面。一个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分享这个过程,第二要引导学生分享方法、总结方法,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活动中最深刻的体验分享,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者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点拨。我觉得这么几点好是要把握的。
郭元祥:我在想一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刚才冯老师已经讲到了,其实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策划,还是过程的实施,包括总结交流阶段,
姜平:还有方法论教学。
郭元祥:课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空间,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我们在讨论过程的时候谈到一个观点,活动过程要有连续性要有完整性。要做到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在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教学,是上一节课就总结完了,还是要几节课?
冯京广:我计算了一下。一个班假设50个学生,我们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总结、交流、评价,那我计算一下,一个小组要半个小时的话,那么50个人,以6人为一个小组的话,恐怕就不是一节课的问题了。
姜平:总结交流花的时间是非常长的,比如说《走进新农村》的主题吧,这个班研究了8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展示就花了一节课。因为还要进行答辩。这样的话,花的时间很长的。不过我就建议我们在排课的时候,尽量的两节连排,也就是上课时有一个下午的课把它两节连排。这样的话,便于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的组织。
郭元祥:我看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教学片段——不是说这个,在现场我看了很多。好象为了保障总结交流阶段,这节课40分钟好象很紧凑,时间控制的很好,老师交流总结阶段课堂教学的时候,我感觉在时间的宽容上啊,没有留出空间。好象小组之间的交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非常的流畅,学生一问,马上就答出来了。就感觉很假,就像演戏一样。
姜平:这是老师预设的一些课堂。
郭元祥:所以我觉得总结交流阶段,课堂教学也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有充分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表达和交流。其实这是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自主反思这些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冯京广:其实到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一节课40分钟其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郭元祥:我有一次到一个学校听课。学校邀请我去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课。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下,说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想一想当时你们究竟是怎么做的。想好之后就举手发言。下面老师就提问题:你们小组在调查的时候,你们究竟遇到什么问题呢?你们组内讨论一下。老师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我就计算时间。我看老师给学生多少讨论时间。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你想想,他给学生最多多少讨论时间?
姜平:三分钟?
郭元祥:三分钟?哪有那么长时间!
冯京广:三分钟已经算多的了。现在很多学科教学的优质课、观摩课里都有这个环节。
姜平:对,他们的小组合作都流于形式。
郭元祥:那次真是令我失望。老师提出很多问题,一提出来就是,“同学们,你们两个人之间,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好,有的小孩子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老师说“小组讨论一下”,两个人假装讨论一下,马上就转身举手跳起来。“我要说,我要说”。结果我一看时间,8秒钟!
姜平:现在很多课堂是这样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老师他不会应对学生变化,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老师以自我为主体的意识太强。正像叶澜教授所说的,在课堂上我们好象看到老师有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进自己设计的圈套。这样的课堂就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就谈不上有动态生成了。所以我们综合实践课堂,因为它要担负起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我就强调是生成的课堂,是你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应对学生的变化,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找到一些问题的切入点再来进行引导。这样的话,教学环节方面的预设就非常少。
郭元祥:总结交流阶段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没有必要设计非常严格的过程。
姜平:但是,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你心里要清楚。
郭元祥:对。
冯京广: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上这个环节的课?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最喜欢这个环节。我考虑是不是由这样的因素:这个环节最容易感性化。学生容易感性化,我们的老师也不自觉的容易感性化。但我们恰恰强调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总结也好,交流也好,展示也好,都是要有充分准备的一种理性的活动。它是理性和感性的不断升华的过程。
郭元祥:其实我觉得总结交流阶段课堂教学时,我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总结交流阶段需不需要开放?需不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一定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我们总是按照学科教学非常严谨的程序来进行,那么总结阶段你干吗要这样呢?我觉得……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是在一个巷子里放牧,赶羊群,还是在草原,原野上赶羊群?这个羊群在草原上自由的奔跑,还是把他赶上一个死胡同,这是两个结果。
冯京广:羊群在草原上自由的奔跑,也要有一个领头羊的。
郭元祥:这个领头羊就是教师啊。
冯京广:对啊。
郭元祥:但是现在(问题)就是非常预设的课堂教学组织,老师不是在领头,而是在小巷后面,尾巴上赶。
姜平:这个总结交流阶段的课堂,为了探讨到底怎样来组织的话,我也经历过这样两次失败。一次就是,当时有个主题是《三湘院士知多少》。这个学生做得非常的好,在交流汇报的时候,老师就是预设了很多的环节,很多的问题,牵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这样的话就使学生他想表达的没有表达出来,他不愿意表达的,或者是他没有做好表达交流准备的,老师又硬牵着他来讲。这样就显得课堂非常的死气沉沉,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呆板。
郭元祥: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哪里呢?是老师要总结,不是学生要总结。
姜平:对,是老师要总结他心目中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学生他需要表达的东西。后来我就反思这个课堂,当时是在探讨这种课堂组织的形式,我就反思这个课堂上老师的预设太多就不行,那么,是不是试着让学生当主持人?有一次,就是主体教育研讨会,郭老师你也去了。当时有一个主题是《城管叔叔我也行》。这个主题的交流全部由学生当主持人,结果学生在那里汇报,信马由缰,很随意的讲,没有把重点突出来,他研究的是什么,他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这些都没有老师的引导,结果这堂课也失败了。所以,我就觉得总结交流的课堂要有老师的引导,但是你要怎样引导……
冯京广:说到教师的引导,我想谈谈我在总结交流阶段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其实呢,我现在是每周一个课时,40分钟。所以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40分钟。每次上课前都要精心的设计,在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的情况是不多的,但是每一次分组讨论就要达到高效、实效。为了一次小组讨论,我可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中,要准备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姜平:也就是说,总结交流课之前的指导和准备是很充分的。
冯京广:每个同学事先都有充分准备,这样才能把讨论变成一种理性活动,一种头脑风暴。
姜平:也就是说他要对自己的这种总结交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郭元祥:刚才讲的你的做法,我就想可能我们老师们在听了冯老师的介绍以后,可能想一想,我的总结交流的课堂教学,我作为指导教师,要做哪些准备?包括我要做哪些设计,我如何引导学生来做总结,可能这也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不是这样的?
冯京广:刚才我说了学生的四点,其实我们老师也是面临着四点:为什么指导,怎么指导,指导什么,以及指导得怎样。
郭元祥:对。指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