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境”中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
——“新基础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文化转型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我校始建于1885年,百余年的积淀,铸就了新小厚实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近年来,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校先后被授予五十多项省市区荣誉称号,在区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前,教师队伍“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之风代代相传,但缺乏“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理想,希望师生有更好的成长,在2006至2009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的办学理念,但当时对其内涵还不很清晰,没有形成文化渗透的策略,更没有深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都成为我们新的发展困惑。
一、“新生境”成为发展机遇
1、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联系学校——找到解惑与发展之路
2007年3月,校长赴上海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一下子找到了知音。2007年6月起,我校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让我们找到了文化变革的方向,拥有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支撑,从此幸福行走在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之路上。
2、新校建设——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我们认为新校建设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新校建设中,我们围绕文化传承,移植了承续学校历史的心灵景观——紫藤广场和“诗源”。建设理念突出了精神文化与办学理念的渗透:处处体现“儿童立场”。如:设低年级合班教室,实现幼小衔接;设立开放式“一院五馆五景”(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儿童文化院,诗源、意林、栖心、云居、紫藤广场),整体架构“诗意儿童文化”环境。全体师生参与学校设计过程,激发了“爱校”情感,凝聚了人心。使学校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意与美丽”。在新校建设中,我们更深入扎实地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坚持“让内涵建设走在新校建设之前”,引领师生时刻为真正进入新校做准备。
3、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文化更新才能改变师生的生存方式
随着新校的建成,近两年学校规模急剧扩张,学生数增加了近600名,大量新市民子女与外来工子女涌入,新进教师也一次进入近三十名,且来源十分多元,今后一段时间还将继续面临这样的境况。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学校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如何让学校应对变化走得更稳健?在“新生境”中探索文化更新是唯一的选择。而在“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因为始终关注了“人的成长”,“人的状态”,变“挑战”为“机遇” ,培植独特的“发展土壤”,让新进来的每一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都能实现生命成长,以“文化”的力量来凝聚,改变师生生存方式,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路是坚实的。
二、寻找文化更新的路径
1、明晰学校独特文化的内涵
“新基础”研究让我们提升了教育价值,使我们对原有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这样清晰的认识:
成就每个人——这里的每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而“成就”更多意味着成长,学生能成为主动健康的理想新人,教师能成为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实现自我生命成长的人。师生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
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这里指学校的文化氛围:有高远的价值追求,有灵动的思维方式,有创生的实践勇气,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2、将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作为文化变革的三大领域
从管理文化的更新入手,促进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转型:
首先,变管为放,进行价值引领。对内放权,重心逐级下移,重点提升校级领导及中层团队领导力,全力打造基层团队组织策划力,着力发挥学校非行政团队的影响力,让每个人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每个人都在成长中实现自我更新。对外开放,转化集聚外部优质资源。使学校内外形成开放有度、沟通有效、不断生长的“活水”系统。
其次,变督为导,进行智力支持。转变管理职能,变监督为引导和支持。通过制度支持、专业支持、资源支持,在自身与外部“生境”的不断变化中实现持续发展。(举例:制度改革、常规管理改革)
再次,变推动为主动,实现动力内化。着力建立各级自主自能组织,包括学校原有的管理组织——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形成自主策划、上下联动的机制。发展非行政组织——各教师项目组,如青年教师发展项目组、“清源”读书会、儿童诗教学工作室、文化节活动策划小组、紫藤花校报编辑组、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组等。发展学生自主策划和管理组织——儿童文化院。儿童文化院是我校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自主策划学校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学生组织。目前有礼仪部、宣传部、活动部三大部,下设十四个分部,设立了校园小巡警、图书小馆长、校园小导游、红领巾广播电视主持人、小记者、鼓号队、国旗队、司仪队、志愿者等岗位, 在岗400多人,占全校人数的五分之一。在各组织内部、各组织之间形成第一责任人制,部门联动制,岗位多元评价制 ,岗位分层培训制,以自我更新的动力机制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
三、实现文化更新的主要策略
1、扎实日常与节点跨越的相辅相成
扎实日常:养成习惯,形成文化。对准师生成长,进行“新基础”教育三大领域的研究。更新教研模式,落实和发展“前移后续”的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在预设——实施——反思——重建中影响日常教学,同时创造“整体联动”的教研模式,使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滚入教研活动中,扩大教研活动对每位教师的影响,不断将研究成果积淀为教学新常规。
节点跨越:关注过程,放大价值。扎实日常实现了日常累进的“量变”,而关键事件则可能促进学校发展在“量变”上的“质变”。每次面对“新基础”研究的关键事件,我们注重整体策划,放大过程价值,集聚资源,实现学校——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学生整体的跨越式提升。如在本次迎接基地验收中,我们所有领域都做到年前起长程规划,本学期作为学校发展大事件,全员参与,实现突破提升。
2、由点及面与核心聚变的相互促进
由点及面指在整体视野下,首先进行点上的深入研究,然后进行结构式的迁移运用,实现面上的整体提升。在专题研究、教师培养、学生培养上采用的都是这样的进入策略。
同时,各点上的实践创生,集聚生成后也同样会影响到核心的变化。促进管理者以更高位的思想来引领变革。这样整个系统自我更新的动力机制便形成了。
3、课内生活与课外生活的相融相通
文化建设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人完整的生活方式。所以新型文化必须渗透到组织文化的每个细节中。
我们促使教师研修方式教学方式同步更新。
将“新基础”的基本理念渗透到组织文化中。我们更新教师活动价值和活动方式,目的是培植热爱教育的土壤,让教师愿意为教育、为孩子、为自己的成长努力付出。通过读书沙龙、师德标兵表彰大会、“新蕾讲坛”、校长书写生日贺卡等丰富的活动提升教育境界。同时,将这种文化延伸到教师的校外生活,建立了教师情趣团队。让读书成为普遍的爱好,让创新成为自觉的追求,让教师生活因充盈着精神力量而显得更加美好。
学生的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也进行了同步更新。对学生校园生活进行了整体策划,在
4、内隐活动与外显行为的协同发展
在“新基础”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师生内外的协同变化,关注从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系统变革。从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形成了在过程中内外协同生长的机制。
管理文化自我更新:形成了从价值更新——行动策划——实践创生——问题反思——再次行动……的行动流程。(举例:管理团队的月反思)
教师文化自我更新:在理论向实践转化时遇到困难,产生更新需求——学习顿悟、改善思维——再次实践、体验成长……如在“新基础”基地创建活动中教师呈现出现场学习力,资源捕捉能力、理性提炼能力有缺失,我们在后续研究活动中进行了跟进式改进。
学生文化自我更新:提炼出儿童诗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发展儿童的敏感、想象和创造,在课堂中普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质量,激发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同时,通过“长程两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结构,形成扎实的学习基本功,外化为听、说、读、写、算、唱、画等能力在实践中的外显行为。使二者实现和谐统一。
四、文化更新带来的变化
1、学校未来发展目标与方向更加清晰。以“诗意儿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整体规划形成,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更清晰,发展更自觉。
2、“诗意儿童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的办学理念得到践行,在“新生境”中实现了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为学校后续发展凝聚了文化的力量。
3、教师成长动力得以内化。教师新三年规划的意识明显增强、骨干数量增加、教师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形成了“勇于挑战,敢于创造“的时代精神,对教育生活与人生充满了理想热爱和灵动创新。“有爱心、童心、慧心”教师文化气质逐步形成。(举例:教师心声)
4、学生主动健康成长的形态基本形成。“有个性、能自主、会创新”逐步成为新小学生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