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后增设一个反思环节,此环节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说课的不同在于:教师既要寻找教学中的问题,也要诊断导致问题后的症结,还要同时提出教学重建的思路。整个过程旨在通过反思,逐步提高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自觉沟通与转化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方法。关注焦点在本节课用了什么方法,用的效果好不好等。至于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往往还是从教材内容发出来考虑,很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方法、使用方法和评价方法。
2、话语方式陈旧。有的教师反思采用的概念、术语或许表达方式,反映其观念上尚未变化,依然还是“教材怎么说,教参怎么说”等。作为评课者的教师,也存在上述问题,而且习惯于多讲好话,少讲问题,无法在实质上开展研讨,也达不到通过反思、研讨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3、套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有的教师开始采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方式,如“生命”、“动态生成”等,但还停留在“套用”的状态,不善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来说明自己的变化、体验、不足与问题,致使反思本身对教师发展作用不大。
4、重建思路点状。针对本堂课的问题,教师在谈重建思路时,常见的现象是具体的点状,即抓住一点不放,缺少对自己整体思路、整体框架的重建思考。还有的教师则是抽象的点状,就某一个问题认识得多,但提不出改进的思路和做法,如知识笼统地说“要加强对学生体悟文本能力的培养”、“深化对学生的认识”,但究竟“怎么加强”,“如何深化”,却语焉不详。 关键是我们要迈出参与改变的第一步,直面自己问题,并在每次的研讨、评价中获得启发,每次实践都有所进步。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教学反思特点如下:
一、以“新教学价值观转化渗透和具体综合的过程及成效”为核心进行反思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效果和问题的反思,而是对新价值观是否转化渗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渗透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因此,它是基于新价值观是否在教学中得以确立,是否实行了具体综合及取得成效的反思。
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目标”:教学实践的效果究竟如何?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在目标中准确体现?目标是否反映与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可能?
2、反思“转化”:在本节课上,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是否渗透和转化了“新基础教育“的价值理念?
3、反思“资源”:我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哪些语文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实现了资源生成?
4、反思“提问”:我设计并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太大、太空?或者太细、太碎、太密,以至于造成课堂上的“小步走,碎步走,牵着走,捆着走”的现象?
5、反思“问题”:本堂课中我的问题何在?问题背后的症结在哪里?例如,课堂之所以沉闷,是不是在于我还不同程度地具有“教案意识”、“替代意识”和“控制意识”?
6、反思“改进”:针对问题和症结,我该如何在下一堂课中改进和重建?在教学价值观上如何重建?在具体的思路和策略上又如何重建?
二、教学反思不是一次性的
首先,“新基础教育”要求对同一教学作多次反思。
一度反思是执教教师课后研讨后,在参与研讨的教师评课之后的说课反思。
二度反思是在执教教师倾听了其他教师的评课之后再一次进行的反思。这样的反思可促进教师提高有效吸收、转化同行提供评价的能力,提高教学研究于执教教师的发展实效。
其次,教学反思要从现场研讨到后续研究。
现场反思研讨,会出现当时很热闹,参与者心潮澎湃,火花不断,但热闹之后所取得的研讨成果由于没有及时跟进的措施而不扎实的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可以采用后续研究的方式。具体做法有:
反思性后续:课后的说课研讨,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新价值观和转化策略可以在说课活动中延续。
重建性后续:研讨后,根据本堂课的问题和研讨中的意见、建议,再到另一平行班上一堂重建课,力图改变第一堂课存在的问题,充分吸收和转化研讨中的资源。
写作性后续:执教者和听课者分别写出课例、案例或者教学反思随笔和论文。
评价性后续:教研组就教师写出的各种文本进行组内评价,选出质量较好的文本送到学校,参与学校层面的评价。
走进了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小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在各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基础教育,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组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新基础教育所要求的教学反思让我想到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让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