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翻阅了《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一书,这本书全面概括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各种课型,是一本出自常州的语文教学的百科全书。课型指的是课的类型和模型,不仅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把课分类,也强调了在划分的基础下形成的模式。这本著作呈现了拼音课型、识字课型、阅读教学课型、习作教学课型、听说教学课型、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等研究成果,有理论、有案例,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魂。阅读本书我就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的启发 :
一、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有效的课堂应该能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甚至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新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创设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一的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时,我分成两次来教学,先教学生制作贺卡,然后请学生回家准备,在教师节那天自己选择适当的时间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送上贺卡。教师节那天,有的学生去办公室,有的学生在操场上,有的甚至候在车棚里,纷纷落落大方地送出自己的祝福。这样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教学与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取决与他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采取热情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知识还没有理解,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只有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与快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过去我们的课堂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不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有机整合各种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三、关注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重视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课堂。新课程给教师重新做了定位“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对话,充分的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还要适当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学生的讨论或探索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即时、适当地点拨、引导并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如在教学《水乡歌》时,由于这篇课文三个小节的写法基本是按“什么多、怎样多怎样美”的结构来写的,所以在学完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自学后面两小节。在交流时,第二小节十分顺利。当讨论到“歌多”时,一生说:“装满一箩又一箩说明歌很多。”另一生提出异议:“歌没有形状,怎么用箩装呢?”这下教室里“热闹”起来,有的说是装的歌谱,有的说是课文写错了……这时就是教师干预的最佳时机。教师先肯定歌的确不能用箩装但课文也没写错,然后介绍了“箩”是水乡人最常用的用具,提到装东西首选的就是箩。老师的点拨立即启发了学生,原来水乡人爱唱歌,会唱的歌不计其数,简直可以用许多的箩来装了。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崇尚很强的教学文化内涵,只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最后才会突围,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