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二是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其中,给我印象对深刻的是“生命激活策略”。所谓生命激活策略,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结构化重组的基础上,从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体的主动发展需要的维度,跨越时空,实现符号化的书本知识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呈现出生命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同时拓展教师的认知领域,不仅关注教学内容,而且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与人类的生活经验、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它们充分体现了前人的经验、体验、智慧、创造、思想……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尤其是挖掘教材内容所内隐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也就是近年来流行的数学史视野。上学期我有幸参加了《课改地平线 数学史视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深刻体会到了将数学史引入课堂的价值。著名数学家和史家史莱因十分强调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而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些,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到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已经是许多西方数学教育家的共识:利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今后,我会继续阅读更多的书籍和理论知识,并且不局限于专业书,而是广而撒网,寒假我还阅读了《穆斯林的葬礼》、《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论中国》,这些书也许对我个人教育生涯并无直接意义,但它丰富了我的认知,温润了我的性格,让我知道了世界之辽阔,人性之坚强。让我免于无知和匮乏,在看待学生和工作时更机动灵活,更加尊重他们的天性,更加信任他们的才能,更加佩服他们的童真的视野和独特的见解。很多时候感觉读书无用,是没有看得见的用处,我想当我们抱着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读书时,只为满足理想和情趣,那时我们才会真正领略阅读的乐趣。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说,人总要有一些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与众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