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心得
包金莉
读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之后,有很多感想.在看书之前,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仅仅是一些很浅显的了解,差一点陷入奥尔夫在书中所说的:“将所谓的‘元素性’音乐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本质来看待,以为奥尔夫教学法仅仅是将音乐诸要素中那些最基本,最初步也可说是原始性的简单因素结合起来,付诸实践变行了。”的误解,而轻视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真正的本质和其初衷。
看过书之后,我想就两点谈谈我的感想。一个是奥尔夫的成长经历,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我想,奥尔夫之所以后来可以创建这样一个先进的,被广为流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母亲的引导,以及语言的启发,家庭中允许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布置舞台,创作家庭的戏剧舞台,再加上奥尔夫本身对于音乐方面的渴求和强烈的兴趣,都能够使他无限的发挥他的天资。奥尔夫音乐教育融舞蹈、音乐、语言等为一体,正像奥尔夫小时候创作的家庭戏剧。此外,少儿时期大量的阅读名著,多次接受高层次音乐的熏陶,也在无形之中为他之后的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听得多了自然就会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奥尔夫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从奥尔夫的成长经历让我想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在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中,如果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多听到名家名曲,多接触更高层次的音乐,然这种文化的熏陶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加的尊重孩子的兴趣,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我想会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另外一点,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本质。当我读到奥尔夫音乐教法在中国的本土化的时候,联想到了美学课上的一些关于音乐本质的内容。原本以为奥尔夫音乐教法是纯粹的外国文化,但看过书之后,我有了不同的认识。以行为方式作为其“原本性音乐”的首要特征,与我国古老传统中的“乐”的概念不谋而合。《乐记》开首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奥尔夫音乐教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东方文明的地方传播并发展,可能就是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开放性和原本性的理念,将这一“火种”传递到我国,并结合我们的民族音乐,与我国的古老文化产生了共鸣,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所以才得以在中国开花结果。
在我眼中,奥尔夫音乐教法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模式,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的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追求本性,注重过程的理念和方式,或许可以启发我们的孩子拥有更优秀的思维习惯,注重做事的每一个过程和经历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更好的结果。就像我国目前倾向“技能化”“竞技化”,而忽视人全面的发展,远离了美育的轨道,而奥尔夫这种回归本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许可以在孩子们感受音乐的同时,也能够倾听、尊重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变得更加开朗、活泼,更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不正是我们民族现在最缺乏的么。
所以,真的希望我们可以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光点运用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当中,发展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散发自己的心灵,越来越具有创造力,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把“真、善、美”的精神传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做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