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科研在线>>研训心得>>文章内容
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有感
发布时间:2015-09-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娟

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有感

                      李娟

今年暑假,拜读之后,感慨良多。书中呈现的种种理念、条条建议和点点做法,伴着油墨的芳香,深深地铭记在我的记忆深处。该书紧紧贴近小学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与最新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全书广泛汇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凝结了一大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的实践智慧。这是一本适合小学数学教师阅读的好书,一本指导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好书,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理解和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新探索,也是对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的总结与创新。细细拜读之下,本书的第十五章《现实情境与“数学化”》给我体会最深,细想反思之后,发现对我的教育教学指导意义重大,将所感受的观点实践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很多。 

体会一: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 

体会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体会三: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会四: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需要创设现实情境的,对于本身就具备鲜明现实背景的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现实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情境的呈现也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准备。但是,对于那些并不具备鲜明现实背景的教学内容,根据数学知识内部间的逻辑关联或承继关系,同样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类比、推理或迁移等,实现对数学知识建构的,则未必要创设现实情境。比如同样是加法计算,对于9<span style=""font-s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从中学习了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同时收获了更多。此时得此感慨:阅读能使人睿智、丰富、宁静,阅读一本好书,更能使人成长!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