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
唐 畅
乍看“语文素养”这个词,不禁在想,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包含的范围太广,它可谓是语文修养、语文能力、语文水平、语文素质等等概念的集合和总括,正因为这个词的广泛意义,才需要我们“核心素养”提出。既然“语文素养”的内涵如此广泛,正如各方面的学习需要抓住重点一样,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我们就得抓住“核心素养”来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有很多,包括以前的“知识中心论”、“语文能力核心说”、“审美能力核心说”。其实这些理论都有一定道理,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一个共识性,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些理论进行一定的融合?这就是解决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说找到一个核心素养,往往会走上一定的极端,就如政治学说中的古代朴素主义唯心主义一样,如果偏要找到一个最重要的,那就会走向一种极端,这显然无益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只能说在这些素养中找出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作为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我看来这三个维度已经很简要的概括了语文素养,想要再在其中挑选出一个核心素养真的很难,所以我认为这三个部分都属于语文“核心素养”。
如果将知识与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重点。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仅知识知识的传递者,显然“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发展潮流,我们要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为了适应时代飞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在转型。这样的角色转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这些知识甚至不仅仅要包括语文方面了,要想学生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每个老师要掌握更多学科的知识技能。
比如说在教学《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如果我只具备语文方面的知识,并且只讲语文方面的知识,那么我只会在词句的分析、字词的书写等方面进行教学,而无法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教这篇文章时,我需要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给孩子讲述一些地理知识比如香港在我们中国的什么地方,通过出示中国地图寻找来告诉孩子,并且讲述下香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再比如《小露珠》这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出了露珠的形成过程这一物理知识,这就将自然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虽说三年级的孩子还不能理解那么难的原理,但是至少得到了其他学科知识性的积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诵来体会小露珠的美丽与无私奉献,这就需要我们语文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要素了。如果只是让孩子朗读,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与魅力。三年级的孩子处于心智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中各种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能够更加广泛更加全面。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是最基础的,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拓展训练。
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也是一大重点和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程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所以我每天会布置学生回家阅读课外书的习惯,目的就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感,同时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至于方法,新课程指出语文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知识与能力”作为基础和支柱将很难实施,倘若连最基本的拼音、汉字、句子都没有掌握,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法掌握,谈何方法?那如果反过来,学生仅仅知道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却不知道运用,不知道举一反三,也不会再去自己学习其他知识,那么他学习的内容都等于无用。所以“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相辅相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语文素养,是对前面两个层次的最高要求与升华。难道语文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寻找到幸福感,这才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益之举。
时代在变,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语文学科的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不要让语文学科成为一种功利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只追寻学生知识性的学习和发展,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最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培养与熏陶。在我看来这三者都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真的要分出主次,我只能说得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再此基础上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最终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个最核心的素养,那只能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了,因为这是一切素养的基础,没有这一个基础,其他的素养将难以实施,但是这并不否定其他语文素养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极大作用。
那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为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如何谈能力的提高?其次要立足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对于语文的学习,语文课堂无疑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正确的把握语文课堂,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才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另外,要注重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优势 。寓教于乐,既能让学生爱上语文,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外在体现。如果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那么,课外的语文活动就是提高和展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舞台,那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全面革新,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