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科研在线>>研训心得>>文章内容
读书心得(黄桂华)
发布时间:2016-0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桂华

用阅读打开写作的门

 我们的阅读教学尽管没有跟写作完全脱离,但也一般都局限在,阅读课讲人家文章 怎么好,写作课讲自己的文章怎么写的阶段,说到完全打通,却还远远不够。叶圣陶说过:“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这说明作文教学可以渗透到阅 读教学中,读与写实际上是不分家的。 我们可以借助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进而在与写作挂 钩的时候,把这些思维能力进行迁移。比如说,我们可以借助一篇文章中挖掘主题的过 程,培养学生立意深刻的思维能力;借助对一篇文章构思、写作手法的赏析,培养学生 关注细节,写出新意的创新思维能力;借助阅读教学中对对比、比较等手法的理解,培 养学生创作过程中拓宽思维的方法和技巧等等。 阅读的作品很多时候才是学生最好的老 师, 老师完全可以放手发动学生去观察、 去思考, 从而让学生不满足于自己浅显的表达, 提升他们的创作标准。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老师利用语文教学心理,掌握基础的知识和 理论,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按照孩子们发展的自然规律去指导 学生写作,就可以激发他们更多的热情,调动他们全部的情感投入文学创作,一定能够 培养出有文学敏感和表达素养的学生。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一些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酝酿效应、鲶鱼效应、沙丁鱼效应、蝴蝶效应、羊群效应、青蛙效应、木桶效应、刺猬效应等。当然每一个效应都有优点和缺点,当老师们深入理解这些效应的原理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发扬优点,摒弃缺点,那我们的工作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了。以酝酿效应为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