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恢复中华是陆游毕生的梦想;“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跃跃欲试是古人飞天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的梦想……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怀揣梦想,砥砺前行。梦想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梦想就像远方的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梦想就像一艘航船,迎风破浪,载着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
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怀揣着教育梦想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动人的“师德”之歌。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台上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这是感动中国给予一位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的颁奖词。当年,只有十九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更有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毅然辞去院长的职位,成为一所特殊学校的校长,用12年的艰辛,呵护关爱艾滋病孩子,为他们撑起一个美好的未来。
他们的事迹让我热泪盈眶,更让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自己所做的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时我暗暗地问自己,我又有着怎样的教育情怀,怎样的教育理想呢?
教育,先教做人。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在实际中充当着多重角色,是引导者,是示范者,是研究者……而教师最要的责任是什么?教育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最近在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中,他写到西方有位才子对“教育是什么”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我想是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当母亲面持刀杀害老师……一系列令人胆战心惊的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是多么重要。健康的心灵对生命充满敬畏,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世间万物怀有悲悯之心。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先有高尚的品德,而后有渊博的知识。孩子们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陪伴着这个班级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渐渐地我也发现一些孩子会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或者受到他人的否定就发脾气,做出极端行为。当看着他们的毫不在意,他们的暴跳如雷,再对比他们初入校园时的天真纯良,我不禁感到心痛无比。如何培养他们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我今后所要探索的。
首先对于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仅仅关注榜上的名次,更加注重孩子们身心修养的培养。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我与孩子交往也更应该用真诚、关爱和平等使他们感受到关注、欣赏和鼓舞。最后就是学会等待,因为一个良好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学会等待,就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冷漠。
很多时候,一个人行走在世上行走是需要精神和信仰的支撑的,否则,很可能就会沦为“行尸走肉”。作为一名教师更加需要梦想作为动力,否则,那只是每天重复着上课、批改作业的枯燥工作,乏味没有激情,疲于应对各种学生问题,陷入“干一行,怨一行”的循环
现在,我们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新征程的开始,总是让人充满憧憬。对于工作第三年的我来说,我依然坚守着教育的梦想,将执着追求与脚踏实地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坚守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付出与积累,在奋力拼搏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孩子们最初的梦想,最终我们一定会一起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