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的教与学充满优雅的诗意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新桥实验小学 潘莉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先生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大义见于平常,随和,随意,随缘。这样一本闪烁灵性思想的随笔,似乎和我忙忙碌碌的教学日常有些不接地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思考着。
正如在“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一章中所说,我们的时代充盈着效率和技术。相比起多年前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技术的进步,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丰富,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本应是更加扎实深刻,教师们对于语文教学本应是更加得心应手,然而很多老师们对教学疲于奔命,很多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都兴趣缺缺,这是为什么呢?
从家长,到老师,越来越多的人都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教与学都变得功利,在这样强化目的性,而弱化学习性的过程中,无论是语文的教还是学,都少了一份诗意。真正的学习正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遨游。教应该是优雅的,学也应该是优雅的。那么如何做到让教与学充满优雅地诗意呢?
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只有心有沃土,语文的种子才会在孩子们心中开出花朵。阅读并不是无目的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资源,在全班展开绘本阅读、小组读书、阅读小报、读者剧场的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既打开学生的视野,也让语文教学更加水到渠成。比如四年级下册课文《三顾茅庐》,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教育资源,展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三国演义》的内容虽然精彩,但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可以以人物为点,展开面的阅读。《三顾茅庐》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教师有目的选取关羽这四个人物的小故事,形成人物系列阅读,让学生在故事中集中体会人物性格,同时配合制作人物小报、排练舞台剧等系列活动,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既能扩大阅读面,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又为《三顾茅庐》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的价值是间接、潜在而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情来对待。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发达,课堂除了课本,还有图片、影像、音乐、视频等等,而在我看来,再完善的多媒体,也不如鼻尖闻到的一缕芬芳来的真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走出教室,去真实地感受身边的人、事、物。如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习作中,都有对于植物的描写,与其通过二维图片或者文字描述去感受,不如带学生们去校园里,欣赏桃红柳绿,观察花蕊的姿态,闻闻气味的差异,有了真切的感受,再加上知识的积累,学生们才更能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暖和煦,体会“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厚积薄发,体会“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的清丽。
学习自是一件“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事情,但小学学习更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应该是努力酿造的快乐。如何让小学生自发地在努力中寻找到学得快意呢?这就需要老师用智慧的诗意去引导。
现代生活对于小学生的冲击力非同小可,科技的发达带来的是人心的浮躁。学习的宁静来自于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来自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生活是有限的,而书海是无垠的。教学的诗意还来自于自然的博大,眼见为实的体验,才能让学生打从心底接受生活,接受自然,从而发现生活的趣味,发现自然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