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语文>>资源共享>>文章内容
[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
发布时间:2010-07-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任丽芳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  任丽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司的词语。
3、通过对重点语段的研读和感悟,体会马迁刻苦勤奋、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可贵品格,受到司马迁坚毅不屈的人生态度的感染,对人物产生敬仰之情。
4、学习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并能与课文有机结合,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重点语段的研读和感悟,体会司马迁刻苦勤奋、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可贵品格,受到司马迁坚毅不屈的人生态度的感染,对人物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思路
立足文本,品读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心灵;超越文本,扩充人物事迹,树立人物形象;回归文本,提升人物认识,感佩人物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2、再请同学读课题,把课题读出味儿来。
指名读,评议
(1)你强调了“发愤”,请问你是怎么理解发愤的?(决心努力)
(2)你强调了“司马迁”。你了解司马迁吗?(司马是复姓,迁是名。司马迁生活在距今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司马家历代为朝廷的史官,就是专门记载历史,为皇帝掌管国家图书馆的人。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3)你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的是《史记》。(《史记》上有书名号,这是本史书。)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2、指名轮读课文。
(1)第一小节。学生读完后说说这个小节写了什么?(父亲司马谈立志要写部史书,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增长知识,积累资料。)板书:游历
(2)第二小节。(司马迁牢记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每天忙着整理资料。)板书:嘱托
(3)第三小节。(司马迁遭遇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发愤写《史记》。)板书:飞来横祸
正音:“飞来横祸”的“横” (什么叫“飞来横祸”?他遭遇的“飞来横祸”是什么?遭遇“飞来横祸”后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血溅墙头”的“血”
再指名读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
(4)第四小节。(司马迁用生命写成《史记》)板书:耗尽
三、再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很好,全文是写司马迁如何写《史记》的。文中哪几处写到《史记》,《史记》是本怎样的书呢?找出读一读。在读文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也请你提出来。
(1)“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半进入《史记》,读出记载历史之长。)
(2)“司马迁用13年时间写成的52万字的辉煌巨著。”(13年,52万字,读出写作之不易)
(3)“耗尽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沉甸甸的,读出来。)
质疑:
(1)司马迁用了13年写成《史记》,课文中又为什么说是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呢?
(2)司马迁为什么替一位将军辩护就遭受酷刑呢?他受到了怎样的酷刑,为什么让他感到那么耻辱呢?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2、介绍:李陵事件
引导学生解决掉第二个问题,理解“飞来横祸”。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看看司马迁从小时候到青年时代为《史记》的写作作了哪些准备?
(1)出生环境。英雄的故事。想记下来,陶冶了他的品格,“英雄情结”。
(2)父亲的影响。努力读书,充实知识;四处游历,积累资料。(拜名师学习古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板书设计: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读书游历
父亲嘱托
飞来横祸
耗尽心血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段落,感受“忍辱负重”。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再次齐读课题。
最能突出“发愤”写《史记》的是文章哪里?第三小节。请同学默读第三小节,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2、交流。
(1)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读读这段话,你能否浓缩成一个词。(板书:忍辱负重)
(2)看着这个词,有的同学一脸茫然,有的同学还有疑惑,请大家细细读课文第三小节,你对忍辱负重一定有更深的认识。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结合你从补充资料上所了解到的,你读到他所受的辱了吗?
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种耻辱让他想到了死,这是何等的屈辱啊!读好这句话)
②“他为李陵辩护,说了几句公道话,却遭受了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所以他内心悲愤交加。”(对,这让他内心悲愤交加,追问:你是如何理解“悲愤交加”的?)
③“在当时社会受了宫刑后,别人就不把他当人看了,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是非常耻辱的事。”(司马迁不仅身体受到酷刑,更大的摧残是来自心灵,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他需要安慰,可是有人理解他吗?有人同情他吗?有人帮助他吗?)
④这对司马迁来说真是一场(飞来横祸),这简直是莫大冤屈,奇耻大辱,你读读,能读出他所受的辱吗?指名读/齐读
二、有机联系上文,理解“生死抉择”。
1、过渡:此时此刻,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是怎样的抉择?(要么生,要么死。)生对他来说意味着?(忍辱偷生,承受心灵的折磨)
死对他来说意味着?(彻底的解脱)
2、面对昏暗的灯光,在漫长的黑夜里,身陷囹圄的司马迁遍体鳞伤,彻夜难眠,生与死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反复盘旋着,他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他会想起些什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己读课文第1—2小节,用心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相信你能。
(1)“他仿佛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黄河水哺育了他,英雄的故事激励着他,他现在就这样死去吗?不,他要忍辱负重写《史记》)谁来读读这段话,汹涌的黄河水从心中喷薄而出,读出那种感觉。
(2)临死前父亲的嘱托。指名读读父亲的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千万不要”郑重嘱托,寄予莫大的希望,“生平想要完成”又无法完成的无奈,最后的感叹号更表现出这种希望的强烈。)指名读好这段话。
牢狱中的司马迁想到这里,心中猛地一怔,老父临终遗言殷殷嘱托又在耳边响起:齐读父亲临终的话。
(3)他还想起父亲死后,他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从这个情景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司马迁?出示这段话与“受父亲的影响……”)
从他早年的所作所为中,你读到了哪个词?(板书:勤奋努力)
(是啊,难道这些早年的努力和辛苦都白费了吗?不,我要活下去,发愤写《史记》)
3、尽管自己身处牢狱,尽管没有人理解他、同情他、帮助他、但是当往昔的一幕幕浮上心头时,司马迁毅然决然地作出抉择:生,忍辱负重地生。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读出他内心所想。指名读:你读出了司马迁怎样的心?(坚强的心,写完《史记》的决心)齐读。
三、再品重点语段,感受“坚毅决心”
1、同学们,现在再读这个词,你的感受会更深。(忍辱负重)
2、看着这幅插图,想像在昏暗的灯光下司马迁是在怎样地发愤写作?
2、现在再读这段话,你读出了怎样的司马迁?(再次出示:想到这里……)
(1)“尽力克制”“埋”(内心痛苦挣扎,完成《史记》的坚定决心,坚强的性格,伟大的人格。)
(2)“工整的隶字”(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
(司马迁哪里是在用毛笔书写《史记》啊,这《史记》分明是他血与泪的结晶啊!)
 
四、想像扩充文本,解读“辉煌巨著”
1、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2、同学们,13年哪,整整十三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呢?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或课外资料的补充,向大家描述一下。
3、总结:13年,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铸造了《史记》,《史记》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史记》成了他唯一活着的理由。早年他为《史记》的写作勤奋准备;中年他遭遇飞来横祸,却为写作《史记》忍辱负重地活下来;老年他忍受身心的巨大折磨,最后完成了《史记》,这是怎样的执着和坚持啊!(板书:坚持)
4、《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结晶。出示:《史记》目录
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阅读这本司马迁用血泪写成的书,你们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等故事都是从《史记》中来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读他写的故事。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1、学完这篇文章,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迁,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以后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艰难时,请不要忘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再次齐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板书设计: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勤奋努力                  信念
忍辱负重                  坚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