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傍晚,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再一次聚首本校录播教室,共同回顾本次基地创建活动的过程,在总结反思中体验成长,明晰今后的发展方向。
【回望】
如果说“新基础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事件,那么语文学科则借助这一重要“节点”进行了长程规划,放大活动的过程价值,让这一活动成为全组上下同心协力、跨越发展的难得平台。
在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环节:
一、选题。上学期末,各教研组已经开始着手选择本学期要开放的课堂教学篇目,对已经研究过的专题和课例进行了梳理。本学期开学伊始,各教研组又进行了新一轮的选课论证,最终确定了六个年级的教学篇目。这次选题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已经研究成熟的课例不再上,体现实践创生的意识;所选课例与本学期重点推进的专题研究相结合,体现过程融合的思维。
二、备课。纵观整个过程,教师经历了六轮备课的经历:一备时与市语文教学专家林纪华老师一起解读文本,二备时与语文特级教师邵兰芳校长讨论课如何开放,三备时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开展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比赛,将单篇课例的设计放入整个单元进行统一规划。四备时邀请市“新基础教育”指导小组成员听试教后进行教学设计重建。至此,老师对课的“有向开放”有了清晰的认识,即明确了课的提升点和主要的推进层次。接着进行五备,教研组内部再次进行试教,清晰课的基本推进流程。可以说此时的课堂已经雏形初现。最后进行六备,对各主要教学版块的放下去如何收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将各种课堂的可能性进行了分类,使教师明确行课过程中应该如何捕捉资源去推进教学。整个备课过程,让老师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粗浅到精细的过程,让老师体验到了研究的真实进程。、
三、磨课。各组都在前期进行了多轮磨课,在磨课过程中我们有这样几个关注视角:学生的兴趣和困难在哪里——以调整设计、对学生能力进行前期养成;教学流程中实施情况不佳的环节——追问是教学设计不合理还是教师现场回应有问题;教师在课堂中不同的状态——因材施训,是让其将进一步精细教学设计,还是让其通过“演课”来提高资源捕捉能力。
四、说课、评课。各组在进行说课评课时切忌照本宣科,要从“预设与生成”的思维方式出来在构架说课、评课框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即时提炼、总结,考验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五、专家座谈。将语文学科在中期评估之后的变化进行了总体布局,各教研组长和教师代表分专题介绍成长经历,各位的发言以真实表述、结构思维、有理有据为原则。
【现场】
现场一:
3月1日,语文学科迎来了“新基础教育”评估组成员——邵兰芳校长、金东旭老师,更有幸迎来了区教育文体局卞优文局长和区教研室万莺燕校长。
本次活动,语文组呈现了四节课,分别是一年级谢纪老师执教的儿童诗课型《雨点》,二年级陈剑利老师执教的寓言故事教学课型《狐假虎威》,四年级高春媛老师执教的独幕剧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六年级张丽老师执教的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课型《夹竹桃》。四堂课体现了我们这样的价值预设:呈现儿童诗教学的一般流程,探索在表演中学语文的实施策略,挖掘教材独特的文体价值进行课堂教学,对高年级学生的散文学习进行价值提升。
课后,语文组进行了集中研讨,上课老师对课堂呈现的问题——环节目标未达成、资源捕捉不敏锐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邵兰芳校长在点评中引导教师关注文学性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关注想象与语言的发展关系。万莺燕校长则就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卞局长高屋建瓴地指出看课评课要有一点哲学的眼光,他结合课堂案例对课堂中的“动”与“静”、“放”与“收”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式的思考,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
最后,两位评审组老师对四位老师课堂进行了总体反馈,他们认为语文组的课体现了目标制定、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的有机关联性;课堂中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意识,而且体现了有层次的开放;学生互动质量高,基础学力强,体现出了长程培养的效果;教师的资源捕捉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效率高;教研组研究不仅过程扎实,而且勇于创新。
现场二:
3月3日,我校又迎来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吴玉如老师和卜玉华老师。在座谈会上,6位教研组长从多角度向中心老师汇报了“新基础教育”带来的成长,如新教师培养的主要策略,学生新常规养成的主要策略,教研组长角色带给自己的变化,对“新基础”核心理念的理解和转化,专题研究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自我成长的“节点”梳理等。两位中心老师还就我校的“儿童诗”特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与学科第一责任人和童诗专职教师进行了对话,让我们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孕育出的亮点。同时,两位中心老师还帮助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教师代表提炼出总结的主题,使我们感受到了思维的力量。
现场三:
3月6日傍晚,语文学科开展了本次基地创建活动后的总结反思活动。首先由4位上课老师就这次上课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提炼成专题向全体教师作了汇报。然后由第一责任人对本次基地创建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果、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活动过程中,第一责任人还“抛”出“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刚才4位老师发言的主题吗?”“你能结合5位老师的发言谈谈你对结构化思维的认识吗?”这样的问题让所有老师进行现场讨论和现场发言,让老师们学习现场资源捕捉和准确回应,提高现场学习力。
可以说,在整个基地创建过程中,语文组老师体验到了成长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但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理论素养和现场回应能力的缺失,而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它们共同指向于教师自身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因此,第一责任人在总结会上明确提出语文老师要学习理论,涵养眼光;多读史书,积累智慧;勇于实践,改善思维。
【追思】
6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程,用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其中的艰辛和幸福。对于我们来说,研究“新新基础”,让我们找到了一条生命绽放的路途。教育是直面生命的艺术事业,“新基础”让我们找到了教育回归生命的“良知”和“情怀”;教育是遵循规律的科学事业,“新基础”让我们具有了不断求索、自我超越的精神。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成就生命,在前行的路途上,我们会以语文的方式使自己和学生成长更完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