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立颖
“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发现并体验这门学科所独具的路径、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思维的策略,为他们提供一种惟有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摘自《“新基础教育”论》)以此为指导,常州市语文学科教师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创造性的实践变革,成就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5月18日下午,常州市“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总结活动语文教学研讨在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举行,新桥实验小学任丽芳老师和二实小郦少春老师分别执教三年级《李广射虎》和六年级《第五单元导读》,常州大市近300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草惊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将军夜引弓呢?”、“没在石棱中的没为什么读mò,不读méi呢?”、“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呢?”、“我补充他说的……”、“我认为……”……这样的学生质疑和表达就频频出现在18日下午两节语文课堂上,令所有听课的老师无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以及所达到的语文能力表示惊叹。
本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大胆尝试、创造,执教了两节全新的课型。任丽芳老师在本次活动中执教的《李广射虎》是一片比较典型的“文包诗”课文,同时这篇课文又处于写人单元。任老师基于文本,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她将解词、感悟人物形象,感悟诗的意境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诗文对照,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有序思维、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借助想象性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体悟人物形象,并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外同类拓展阅读的兴趣,迁移阅读的方法。二实小郦少春老师的《单元导读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生成。课堂在“聊”的过程中舒展,开放式导入引导学生从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提升,交流“阅读发现”着重引导学生完善阅读思维的角度,丰富阅读体验,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质疑问难环节则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质量,关注提问的艺术。最后,撰写单元导语引导学生站在“内容”和“表达”的角度进行完善和提升。与会教师从本节课中看到了二实小在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逐渐走向完善的动态过程。
研讨——明晰前行的方向
课后,在原二实小邵兰芳校长的带领下,各区域教研室专家、各基地学校和联系学校的语文第一责任人及语文教师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在两节课中,“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已经化于无痕,教师、学生的成长感明显,师生、生生互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形态,教师敢于尝试创造,呈现了教师的思考,机构化重组、有机化教学已经成为课堂的重要形态。
华师大吴玉茹教授认为,本次研讨活动是日常研究基础上的重建性研究,本次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吴老师对两节课中表现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加赞赏,她说,只有坚持日常的培养,才能达到这种能力,希望广大语文教师从学生学习语文开始培养,在拼音、识字、阅读各领域都要加强日常培养。与会所有教师倍受启发。
活动在热烈的研讨中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才结束。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了走在“新基础教育”研究路上的语文教师满怀激情不断实践,告别“原我”走向“新我”,实现了自我的生命成长,采撷了一路芬芳;看到了我们的学生积极自主的互动状态,各种能力的增强与提升,多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我们的学生在成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常州语文教师在不断累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今天的收获,而今天的收获又岂不是为了明天的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