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伟琴
自2007年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来,我们数学组所有老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做到重心下移和“三放三收”,这些字眼早已熟记在心,但要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和开放互动,我们深深感觉到还是有难度的。
【我们的困惑】“放”,什么情况下需要“放”下去?“放”的目的是什么?放”的有没有价值?“放”了之后,学生“动”起来了教师怎么办?教师如何敏感捕捉和解读学生的各种状态?“收”,教师收怎样的信息?收又收的怎么样?
带着许多的困惑与迷茫,第一梯队的两位骨干教师万小红和万小玲老师勇于实践,分别执教了《十几减7》和《认识千以内的数》,开始了数学组的第一次研究活动,研究专题是课堂教学如何做到真正的“放”与“收”。我们有幸请来了二实小的马美男主任,她赞赏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优秀素养,赞赏了学生新常规的养成,接着马老师又围绕本次活动的研究专题结合两节数学课,给我们数学组老师作了一次细细的指导。
一、如何把握"放"的前提
问题必须有放的价值,小问题不需要放,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有思维挑战的大问题。
二、锤炼"放"的艺术
教学过程中的“放”要放的干脆、放的有针对性、放的要有递进性。首先“大问题”要聚焦,要便于交流与沟通,放的要干脆。其次放的要有针对性,放了以后老师要关注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过程中的指导来加以推进。最后,放要有递进性,每一节课、每一次“放”都要体现思维的层级性。
三、“放”了以后如何有效的收
放下去后老师的眼里要有学生,不能无视学生的状态,不能急于交流和推进。比如教师激励完成一种算法的学生继续尝试写出另外的算法,比如引导只会一种算法同学的可以听同桌介绍,从而相互学习。“收”,要“收”有承接性的、差异性、典型的资源。放了,学生也动起来了,学生的空间也大了,这时候老师对资源的敏感要锤炼,就是对学生整体状态的把握、对学生个别资源的捕捉、思考学生出现某个资源背后的原因。然后聚焦问题,有机生成与推进。


马老师的指导,如和煦的春风一般吹走了我们的迷茫,激起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与勇气。我们相信,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探讨,一次次的指导,我们会告别“为开放而开放”的盲目状态,逐渐走向有机。我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探讨和反思重建,也将一直是一个动态转化、逐渐清晰和明朗的创生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