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肃飒,寒意来袭,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和《江苏教育》的王昱主编莅临我校,参加“童性语文”的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聚焦游戏和表演在语文课堂上的综合运用,分别由陈剑利老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青蛙看海》和徐芳娣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的《家》。陈剑利老师抓住儿童爱表演的天性,以此为抓手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表演,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理解青蛙不断攀登,爬上山顶看海的勇气与精神。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高举的小手似跳跃的火苗,让“童性语文”的课堂成为儿童的乐园。徐芳娣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游戏——寻找各式各样的“家”。孩子们欢心雀跃地寻找白云、小鱼儿的家,再一次又一次地寻找中掌握句式,熟练文本内容。徐老师语言凝练,层层推进“家”的内涵,小到自己的家,大到学校,以及我们所热爱的祖国。孩子们在诗画的熏陶下,在思维的碰撞与想象中学文,习字,颂诗。
吴永军教授对我校“童性语文”的教学研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第一,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儿童能力的递升,更加细化我们的儿童立场。
第二,“童性语文”的三大要素要渗透在每一节课堂中,体现“童性语文”的序列性。
第三,与我校的儿童诗进行整合,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
第四,在游戏中学习语言的运用。
王昱主编站在论文发表的角度论证我校“童性语文”主题论文的撰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论文需要理论支撑和专家的支持,所谓言之有理。
第二,从受众而言,论文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吸引力,这是论文推广的价值所在。
第三,从学科本身而言,挖掘论文的深层价值,形成纵向的序列研究。
热烈的研讨后,除了智慧的碰撞,更给了我们多维的思维空间,拓展了课程研究的深度,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韩燕清校长对全体语文老师提出希望,将“童性语文”的尝试与探讨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夯实研究基础,让“童性语文”这多奇异之花在新小这片沃土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