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进校园——暨名校成果展示活动观摩汇报
儿童诗是童心的自然歌唱,是童眼的纯真表达;是童眼的物象和童心情志的天然结合,是儿童符号世界与自然、社会、自我意义世界的创造性融合。12月10日,“诗润童心,诗意成长”儿童文学进校园暨名校成果展示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开展,而我有幸参与其中。
此次活动采用课堂教学、成果汇报、名师引领、互动研讨、专家提升的形式推出实验成果,推广教学经验,以发掘课改实验典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文学素养。承办的北仑区实验小学进行“童诗润童心”教学探索已有数十年,并以“让每个生命诗意成长”为办学理念,是全国童诗童话教育特色学校。活动中,本校庄苏波老师与郁旭峰校长分别执教了《秋天的树叶》和《美妙的音符》,两节课让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随后,陈树宝、冯铁山、何夏寿等教授、特级教师的互动点评让大家更明确了童诗课的抓手。陈树宝教授点出儿童诗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平时生活中要用眼睛发现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发现的美。而诗意的表达就是语言的陌生化,对其进行变形和裁剪。郁旭峰校长在学校成果展示中分享了本校的童诗课的循序补充法、中心辐射法、阅读感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童诗因何而教?如何教?教的如何?一项课程的开发又该如何进行?针对这些问题,宁波大学教授冯铁山教授做了“让孩子的诗像呼吸一样自然——课程论视域的童诗课堂建设方略”讲座,从童诗课堂目标、课堂内涵、童诗及其教学的思维内核、雅言课堂+常规语文的课堂实践四大方面进行了诠释。童诗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让学生亲近汉语、热爱汉语,以诗意的眼光去对待生活。《小学语文教师》的主编杨文华老师也进行了“让课程之光照亮童年——儿童文学微课程开发策略”的讲座,指出儿童文学微课程是由教育实践出发、自主开发出的个性化微型课程,涵盖民间故事、童谣、儿童诗、儿歌、童话、语言等各个方面。并以民间文学微课程开发的实际范例明确了儿童文学微课程开发的方法,指明了课程开发的方向。
生动的课堂、精彩的评课、深刻讲座,这次活动以来了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让全国各地来参加的老师对儿童诗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如何将儿童诗课程与语文课堂结合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路途遥远,但此次活动真的是让我们收益颇丰。儿童是诗,是是儿童。生活是诗,诗是生活。教育是诗,诗是教育。
(撰文:张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