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虽然门外寒风瑟瑟,但张七中老师依然如期来到新桥实小,不厌其烦地为新小的青年教师们指导教学工作。
首先是张秀秀老师执教的《春联》一文。张老师以优美的语言,巧妙地过渡,细致地讲解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进春联的世界,体验了春联“对仗工整,词语同类”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对子、排序列的趣味习题,让孩子充分做了一回“对子高手”,又巩固了本课学习的知识,使孩子们对春联更加爱不释手。整个课堂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让人饶有兴致地不自觉投入学习中。
潘玲霞老师执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也颇多亮点。本文就是一首文包诗,一句一段,两两对应。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潘老师化静为动,或根据预习,或根据字义,或根据插图,多层次多角度讲解课文,帮助孩子梳理文脉,理清诗意。在动静结合中,孩子们渐渐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明白了“异客”的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但站在制高点,张老师给老师们提出了几点要求:1、要重视字词推敲。中年段要有开放性的活动,但在识字、辨义过程中,要重视字词推敲、揣摩文字。而推敲的前提则必须是要做好“自读”这一活动,“不懂笔墨不读书”必须成为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常规。
2、文包诗现在又称为诗文故事。故事读完再去欣赏古诗文字,教古诗一定要进入诗人已经,否则泛泛而谈或空谈,都达不到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诗、文两部分应紧密相联,不应割裂教学,有时要注重文字欣赏,有时还得注意语言赏析。
3、合作学习至关重要。以张秀秀老师的课堂为例,应设计四人小组合作研究对联。组内成员先轮读对联,再每人说说对联意思,最后还得讨论能否给对联加上横批。只有步步深入,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让大部分学生吃透文本。
相信经过张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年段的老师们都获益匪浅,相信通过不断改进,老师们的教学技艺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