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现代化学校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形成学校独特文化的主要根基,建立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已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十二·五”规划以来,我校以省级精品课题《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探索基于学校核心文化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积累起点滴实践经验。
3月25日,阳光明媚,我们一起迎来了省精品课题《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活动。本次活动,我校共呈现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田园综合课程、儿童诗课程四类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由任丽芳副校长执教三年级《赶海》,在有节奏的童诗朗诵和悠扬的音乐声中拉开了赶海的序幕。由“这是怎样的浪花?”“你在海滩上干什么呢?”让学生们将赶海想象成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任校创设情境,带着孩子们来到“海边”,一起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逐浪乐、赶海趣、童年情”。此课,任校把“叹词,动词,想像”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环节,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表达,发言更是充满情趣与诗意。最后,任校引导孩子们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迁移到习作中,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学科拓展课程由刘琴老师执教四年级拓展课程《Bobby’s Life》。同学们大胆展示,加上道具服饰生动展示了Bobby’s school life,special Saturday,和Bobby’s sweet dream。经过同学们精心排练和准备,每一组的表演都精彩纷呈,热力四射,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在场的听课老师都被同学们流利的口语表达,标准的语音语调,以及丰富夸张的表情感染。接着,同学们还在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剧本编排。短剧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一个真实场景,让英语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田园综合课程由语文老师房琴霞、体育老师沈倩、音乐老师陈佳、美术老师陈冰洁一起执教《我和春天一起玩》,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感受春天的气息,掌握更多有关春天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我们我校田园课程的初步尝试。本课分为“看春天”、“唱春天”、“画春天”、“数春天”、“写春天”、“种春天”几个板块。这次课程,是一次新形式课堂的尝试,这样的主题策划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点了解得更加全面,课堂形式更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迎着和煦的春风,席地坐在春意盎然的小公园了,其乐融融。
儿童诗课程由任小霞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奇妙的《小种子》的童诗课。在任老师细致的引导与启发下,小种子与孩子们一起聆听、观察、感受成长的变化,使孩子们关注到了不一样的播种,播种微笑、播种快乐、播种鼓励、梦想……在游戏中感受着童诗的乐趣,并提升着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使他们有了新的体会与感悟,孩子们在欣赏与点评中回味着小种子的秘密,对同伴的思考与想象孩子们给予快乐的掌声。
在一场美轮美奂的“童心里的诗篇”诗歌朗诵音乐会之后,韩校长进行了《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汇报。韩校长从研究的基础情况、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成效、问题反馈及后续研究设想四部分向在场的专家、同行介绍我校的“诗意儿童文化”。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就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全面渗透“诗意儿童文化”,使二者成为有机的整体,不断优化学校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向可能生活迈进。这是我校的主张,也是贯彻教学之中的理念。我们的研究在童诗、儿童短剧、学生科技各类评比中也收获颇丰。
最后,省课题组专家宗博士、市教研室龚国胜主任、区教研室陈建伟主任组成的专家团与我校韩校长、任校长、陈校长、任晓霞老师进行了现场答辩。任校和任晓霞老师分别就专家组提出的“你们怎么理解儿童诗?现在的儿童诗与你们诗意儿童文化有什么联系和差别?学校的诗意儿童文化怎么建构?”进行了答辩,他们的答辩得到了宗博士的高度赞同。宗博士还提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课题,在我的认知中已经是一个精品课题,希望新桥实小能坚持下去。”宗博士对我校课题的精心选题、精心设计、精当操作、精致管理、精彩展现五个方面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
学校独特的“诗意儿童文化”课程带来的是学校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气息,创生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诗意新生活。诗意在我们学校体现的更多的是师生生命自觉成长带来的主动创生新生活的生命存在状态,这样的状态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了校外,成为了整个生命成长的自然状态,伴随着生命成长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