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工作安排>>工作计划>>文章内容
2009至2010年第二学期学生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0-0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有效落实行为规范,培育学生整体形象
                                                                                巩固深化班队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团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以新基础教育为理论指导,站稳儿童立场,巩固和深化学生工作研究成果,进一步整体设计开发班队活动课程、培育我校学生活动品牌,从而促进我校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以争创“四好少年”为目标,培养“干净、上进、主动、快乐”的学生整体形象。
二、工作重点:
1、扎实推进常规教育,培育“干干净净、努力上进、快乐做主人”的学生形象
2、深入、扎实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迎接三月份调研和五月份中期评估。
3、继续开展“七彩行动”,整体策划、组织“绿色行动”之生命教育周活动和“紫色行动”之“儿童文化节之第四届诗歌文化节”。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全员育人
1、提升年级组长队伍素养。充分了解本年级学生和班主任状态,带领班主任深入研究学生成长需求,整体策划年级活动,全面提升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促进年级组文化的形成,逐渐成为年级组内教育合力形成的核心。
2、推进班主任队伍梯队发展。在深入进行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的过程中,骨干班主任能梳理、提练研究成果,发挥组内辐射引领作用;第二梯队班主任迅速跟进,形成自身班级建设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争取成为研究骨干;第三梯队班主任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跟进研究。
3、加强副班主任队伍管理。明确副主任责职:一是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代理班主任工作;二是双周带领学生开展大课间;三是大型集会活动与班主任共同维持学生秩序;四是学生用餐时与班主任共同带餐。职责明确的同时,规范副班主任工作考核。
4、开发学科教师资源。分年级举办教师联席会议,由年级组长组织本年级各科教师会议,汇总本年级各班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分析各班学生的优势、弱势和发展方向,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二)深化常规管理,培育全新形象。
1、树立标准明确群体形象。本学期我校学生形象标准是——干干净净、努力上进、快乐做主人。
关键词解读:
干干净净:第一层面是展现干干净净的精神面貌;保持个人的清洁和校园、教室的整洁;第二层面是养成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习惯:物品整齐摆放,作业书写整洁等;第三层面是维护公共场合、公共活动的安静、整洁:保持大型集会活动中安静有序和会场整洁,保持课堂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第四个层面是保持心灵的纯洁与明净。
努力上进:践行“勤学、进取、和谐”的学风;养成做事尽心尽力的习惯;培养积极、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
快乐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自我塑造文明形象,自我提升学习能力,自我发现优点缺点,自我规划成长道路;做校园的主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逐步具有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从中感受主动成长的快乐。
2、常规落实塑造群体形象。
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分年级制订形象标准细则,将《常规十八条》的要求融入其中。
②创编、改编与诵读《形象三字歌》、《常规三字歌》,在校园、教室中相关标语,帮助学生明确内化形象标准与常规要求。
③值日教师、校园小巡警的常规检查,“四好少年”争章活动、“新形象代言人”评选活动
促进学生常规养成、形象塑成。
(三)整体设计活动,提亮育人价值
1、推进“七彩行动”系列活动,开展“五育”教育。本学期重点开展“绿色行动”和“紫色行动”。
“绿色行动”:主要指三月“生命教育周活动”。本学期在年级组织,整合“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等节日资源,以及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应的生命教育活动。
“紫色行动”:主要指“儿童文化节”之“第四届诗歌文化节”。在总结梳理“学校大型活动整体设计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第四届诗歌文化节的整体设计,整合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文化,突显班级文化,做强诗意儿童文化。
2、推开“儿童文化院”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活动能力。依托第四届诗歌文化节和六一庆典活动,开展儿童文化院各项活动,由文化院各学部自主策划、组织、开展面向全体同学的活动。六一节期,设立“我来露一手”舞台,让更多学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巩固班队研究,提升研究品质。
本学期新基础班队研究工作重点是巩固成果,面上展开,点上突破,继续做好“学校大型活动在班级层面的策划与开展”专题研究,继续探索实现班级建设与学科活动双向滋养,继续开展班队研究观摩活动,为三月调研、五月中期评估做好准备。
一)学习
1、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研究重点。(1)学习已有的优秀精品课例:如陆敏与学习有关的班队课。(2)市级活动的简报。(3)我校研究过程性资源:如“班级日记”、“好人好事记载本”、“班刊”等等来自于身边的优秀策略的经验推广。(4)班主任专业书刊:《辅导员》、《班主任之友》等。
2、学习的主要形式:(1)个人自主阅读《简报》和专业书刊。(2)集中学习与外出学习相结合,主要是在集中学习的时间扩大外出学习的效应,让一线班主任了解大市研究的进程,汲取先进的思想,提升理论素养。(3)年级组长学习沙龙,利用每月一次的年级组长会议,汇报年级组研究进程,梳理反思研究问题,探讨解决策略。(4)专题讲座或者互动交流,准备邀请新基础基地学校的经验教师与我校骨干班主任互动交流,提升骨干班主任的理论素养。
3、学习成果的检测:(1)案例的攥写;(2)研讨中的发言质量;(3)班主任理论沙龙或知识竞赛;(4)班主任成长总结汇报。
二)日常研究
1、专题研究:我校的研究专题仍然与大市研究的专题同步,围绕专题,由上学期的优秀班主任承担校级层面的专题研讨活动。这既给予优秀班主任一个展示和引领的平台,也是在不断巩固和壮大班主任的骨干力量。研讨活动仍然由年级组长组织和主持,活动过程仍然仿照市级研讨过程,培养班主任、年级组长现场学习、反思、总结、表达的能力。
2、过程研究:
(1)日常班队课:期初由年级组长带领,长程、系统地设计好各年级的班队课课程各班根据班级实际,个性化修改,并带着研究的态度认真开展活动,注重活动多元目标的达成。年级组内每月自行组织一次研讨活动,争取年级组内每班都能向年级开放一次活动,作为年级组学习和研讨的资源。期末年级组长带领进行系统地梳理、汇总,提炼和汇总出我校各年级学生的成长系列和成长目标。
(2)结合本学期研究重点,每月每班必须围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开展一次班队主题活动,以实现班队活动与学科活动双向滋养。
(3)关注晨会课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必须整体、系统地设计晨会课,增强晨会课与班队课之间的联系,使每周的四节晨会课与一节班会课形成层层深入的教育力量,使得每一项教育更加深入、更加到位,以便于各项常规习惯的养成。
3、班队课调研:本学期的行政月调研,除了了解各班班队课开展情况,还必须关注学生在班队课中的表现和成长,关注活动的前沿后续,对班级研究状态进行分析汇总。发现需要关注和帮助的班级,作为重点帮助对象,发挥年级组的功能,推动梯队教师快速成长。
4、重点聚焦:三月调研及中期评估。这两项重点活动正是对我校学生工作的一次大检测,也是一次提升的机会。三月叶澜教授调研,仍由骨干教师承担,呈现近三年研究中班主任的成长和变化。五月中期评估,由三个梯队教师担任,呈现出三个梯队不同的研究水平。
三)文化建设
1、巩固显性班级文化。各班完善显性文化标识的建设(如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歌、班徽),形成鲜明的班级文化形象。在班级文化布置中,能够得到很鲜明的主题彰显。
2、打造隐性班级文化。能够在整体策划各项活动和班级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有利于班级隐性文化的因素,对各自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形成班级群体积极追求的精神文化。比如:在黑板报的价值挖掘中,彰显班级特色,锻炼小队或小组组织、策划能力,并与学科活动相整合,通过学习园地的设置和不断更新,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活动素养。
3、实现学校文化感召。围绕学校诗意儿童文化,追求我校学生群体的美好形象:“有灵性、有个性、能自主、会创新”,基于我校学生现状,我们准备以“能自主”作为切入点,进行学生新形象塑造和培育,来提升我校学生的整体形象。
(五)集聚利用资源,促进多元发展
1、运用新版《学生成长记录手册》,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发动正副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也使教师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观和学生观。
2、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心理咨询室(聊聊吧)等学校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开发社会实践资源。目前我校拥有四个“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且制订了《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活动制度》。本学期继续与综活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正常开展基地活动,探索三至六年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要求,形成系列,提高实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