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做法很容易遭到滥用。我见过老师在按下播放键之后就自行休息,好像请电视当保姆一样。有经验又负责的老师会知道怎么有效使用有声书,并且会不时按暂停播放键,确认孩子们都了解某个重点,或是针对某个关键议题进行讨论。这对于聆听高难度教材非常重要,老师需要多多练习。因为过于频繁的暂停会扼杀孩子们的专注程度和乐趣。一般而言,我会先想好要在哪些地方暂停,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确认他们每个人都听得懂有声书的内容。
善用图书馆
做父母的绝对有必要带小孩去图书馆。对许多家庭而言,“去图书馆”这个活动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上网订购书籍的孩子越来越多。虽然值得欣喜与鼓励,但意义上却大不相同。上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很有益处的。在网络上不可能进行的浏览和发现,可以在图书馆做到;孩子们还可以和各个年龄层的人互动,而不只是开启电子信箱里的包裹。如果有人对每星期都上图书馆的孩子说“现在早就没人要看书了”,他会知道这不是事实。他会想:你认识的人或许没有一个爱看书,但我知道你错了。近来,看书的孩子总是遭到同学的嘲笑,要战胜环绕在孩子们四周的冷漠与不关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他们到将“知识、热忱,以及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地方。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起点。
不过可别以为把孩子带进图书馆就可以交差了事,我们还必须提供引导服务才行。
某日,我带全班到学校的图书馆,刚好碰上大约20多名五年级学生吵吵闹闹地进来。我抬头一看,发现没有人指导他们。
那群学生在图书馆待了大概半小时。有些人跑去上网,浏览一些和阅读毫无关系的网站,有的则跟朋友聊天,还有些则在无人监督或指导之下随意找书看。那些孩子错失了大好机会,他们原本可以找到开启阅读乐趣的书本。通常,当那些孩子们回到教室时,借阅的书不是已经读过的,就是什么书也没借。而这时老师可能还在电话上讲个不停呢!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但是课程表却记录着这些孩子已经去过图书馆了。
挑选文学作品
帮孩子挑选好书的方法很多。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分享你自己爱读的书,继续享受这份阅读的乐趣。如果你不知道从何找起,不妨在Google打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仔细研究历年得奖好书。至今我还没见过有哪个小学生在读了《仙境之桥》(Bridge to Terabithia)、《威斯汀游戏》(The Westing Game)或《细数繁星》(Number the Stars)等经典名著之后还感受不到阅读乐趣的。
凯迪克大奖(The Caldecott Award)得奖名单则是帮非常年幼的孩子读书找书时不错的参考。图书馆员也有各种好书书单,父母和老师可以从上述书单着手,找出让孩子们一读便终身难忘的好书。
只看节录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灾难
你可能是小学老师,任教于设有严格指导方针的校区。校方不但强迫你使用糟糕的基础阅读系列教材,还“不准”学生把文学经典从头读到尾。许多出版读物的公司无凭无据地宣称,因为教材各章节已经节录了写作范例,所以学生没有读完整本书的必要。他们不要老师在教室里带学生读文学作品,因为这么一来,学校就不会再向他们订购数不尽的参考教材和粗糙的“新改版”选集。
“读文学作品的基础节录本就足够了”,这种主张真是可笑。就在去年,我亲眼目睹了这种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本校使用的教材节录了《安妮日记》,某位老师知道《安妮日记》是一部重要作品,于是把书发给全班学生,要他们在寒假期间阅读,并准备在开学时接受测验。他的立意很好,结果却是灾难一场。原因是学生年纪太小,根本看不懂这本书。而且老师也没有说明故事背景——这些孩子都没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甚至连荷兰在地图上什么位置都找不到。面对如“BBC”与“月经”这样看上去难以理解的缩写和单词,连该班最用功的几个学生也不得不打退堂鼓。这些学生后来由我来带,当他们听说我的阅读书单上也有《安妮日记》时,叫苦不迭。
“基础读本”、“盲目的善意”、“指导不足”三者加在一起时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孩子们不但不欣赏这本陈述历史的作品,甚至心生厌恶!所幸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一改对该书的观感,并开始明白安妮的故事何以永垂不朽。然而,要是他们最初接触这部重要作品时,就能得到富有意义的指导,整件事情会更圆满。
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你对阅读文学的努力推广,只会招致更多行政官员不断到教室对你表示“关切”,让你备受干扰。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不如顺势而为,按照学校的计划走,避免任何一方蒙受损失。只需要在一天当中找到阅读杰作的空当,例如在午餐时间或放学后进行读书会。当然,这么做有其困难度,而且很花时间。想想看,需要超时工作外加对抗官僚,才能让学生读到伟大的文学作品,真是够荒谬了。但相比这些努力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再高的代价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