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常规底线 借核心事件 促全面提升
新桥实验小学英语学科研究小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2011-6-25
本学期,我校英语学科发展研究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学科三年发展规划》和《学科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新基础教育”精品课展示活动为契机,以专题研究和课型研究为抓手,继续深入“前移后续”式研究、提升研究活动的品质和品位,努力搭建学习、互动、展示的舞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现将一学期的研究和工作小结如下:
一、有效践行“前移后续”式研究
本学期,校内专题研究活动、教研组行为跟进及同题异构活动每月正常开展,加强前移性研究,各教研组长全程参加研读教材、方案制定和组内试教的过程,确保专题研究质量,带着思考参加区优秀教师培育室的研究活动。
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本学期我们尝试了“新基础教育”大市研讨的模式,由教研组长主持,并介绍前移性研究的背景、成效、思考等,组内一位教师围绕专题与课型作研究心得交流或理论导学,另一位教师主评,其它教师补充。力图在轮值主持、专题发言、主评的过程中,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组织表达能力、现场应变和反思能力。
在校内研究活动正常开展的同时,本学期,每月组织对应年段的教师参加区优秀教师培育室的活动,鼓励我校教师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徐艳琴、张萍、刘琴、陈微霞、陆惠芳、奚亚芳等几位老师的评课和教学观点得到培育室老师们的认可,在活动中大家取长补短、提升了现场学习和反思力。
二、关键事件,促教师成长
关键事件一:精品课展示
本学期,正值“新基础教育”阶段性反馈——精品课展示活动。从学期一开始,我们便着手准备精品课,确定由高锋和刘琴两位老师执教。精品课准备过程中,全体英语教师都积极地参与了教材研读、教学设计和试教的过程,尤其像陆惠芳、奚亚芳、徐艳琴、张萍老师为精品课贡献出了许多智慧也提升了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两位老师先后进行了5此试教活动,高锋的阅读课教学比较顺利地呈现出来,而刘琴的书信写作课,因为是第一次研究这种课型,从大家设计的方案到卜老师来校指导后全面推翻,再到构思新的教学思路,期间,大家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的困惑,更有很多的无奈,但我们把住了教学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学生的学情”,正基于此,最后精品课的展示两节课都是那样的接近完美,受到了各校同行和卜老师的认可和赞扬!
在准备精品、孕育精品、展现精品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精品”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的课堂坚定“学生立场”,用足“开放”、“互动”,设计有意义、有层次的活动、有思维挑战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综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的课就是精品课。
关键事件二:市级白板应用研究课
4月28日下午,来自新北区22所小学及辖市区兄弟学校的语、数、英、部分综合学科教师计250多人云集我校,常州市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培训活动在此隆重举行。我校陈微霞老师经一个多月的学习、摸索、准备,为培训活动提供了一节高质量的研讨课,开放的活动、灵动的设计、全新的技术应用、高效的课堂给全体培训学员以视觉的冲击、思维的碰撞、全新的体验,大家纷纷表示白板技术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教师、服务了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确实,此次活动给陈微霞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来挑战自己、见证自己。尽管是新进教师,接触“新基础教育”只有半年时间;尽管从来没有上过大市级别的研究课,但陈老师没有让大家失望,全体英语教师无私的帮助加上她自身不懈的努力,让她接近完美的状态和效果呈现给大家一堂精彩的白板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课。
每个人都是可塑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我们英语组团队的力量真是非同一般,此次活动又坚定了大家这样的信念!
关键事件三:区级课题研究课
5月24日下午1:30,新北区各小学英语学科教研组长近30人齐聚新桥实验小学,新北区《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课题研究活动开始了。新桥实验小学束丽凤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节颇具研究意义的课题研究课——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第一课时A板块语篇阅读教学。阅读之前,束老师以围绕教师信息的猜谜活动自然导入本课话题,介绍各自的原籍、国籍、语言、城市、爱好、日常活动等基本信息;阅读中,束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理解课文背景,用听一听、答一答、填一填、说一说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猜测、学习、运用新词汇、新句型;阅读后,用进一步分享Tony White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名胜等综合语言输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第二阶段,在区教研室薛国民老师的组织下,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堂提问”、“教师解释”、“师生协商”、“教学反馈”、“课堂互动”、“目标达成”等进行了细致而充分的点评、剖析、互动和反思,并立足于更高的要求对束老师的课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活动形成了很多有质量的见解和共识。
此次研究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位长居完小的教师,在更高的平台上,跨出了可喜的一步,束老师将作为薛老师课题组的一员、作为跟踪研究的对象,并且每学期要承担一节研究课,我们期待束老师能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有效推进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
本学期,英语学科全校推行学生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方式,将日常默写、各项作业、知识点过关、单词竞赛、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口语表达、学科竞赛等学生学习活动的全程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采用“加、减分制”综合评定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提升教学过程、过程评价的价值。
过程中,全体教师能根据学期计划有序实施,并且利用教研组长会议组织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三年级组的实践成果在全组得到了放大和辐射。期末,六年级按市区要求组织了毕业班英语口语测试,三—五年级也进行了近半数学生的英语口语抽测,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英语学业评定,同时也引导全体学生关注英语口语的训练和养成!
四、多管齐下,提升教学质量。
1、规范课前积累、有向有度拓展:
课前积累做到序列性、系列性,各教研组围绕单元主题梳理对应的“词类”拓展内容,严格落实好“每日一词、每周一句”,教师教学设计中要有体现,并将拓展内容纳入每单元知识点卷,知识点过关时作为附加题加分内容。通过全体教师一学期的努力实践,在期末总结交流时,三年级组徐艳琴老师形成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谈词汇教学的拓展应用》专题研究总结,并做了专题发言。
2、明确底线要求、提升教学质量:
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校本特点商定各年段教学的底线要求,在期末口语抽测的试题设置中,除基础的词汇、短语、句型朗读和口语交际外,还增加了话题表述、情境汇报和英文歌曲、儿歌的要求,从而,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加强过关考核、夯实学业基础:
加强每周单词、词组默写的频度与效度,三至五年级期中、期末各组织一次单词过关考核;六年级每两周组织一次4A—6A的词汇过关,对不达标或不过关的学生,教师利用辅导课和空余时间进行集中补习和再次过关,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问题反思与后续的思考。
1、教研组长队伍的成长、发展还不够均衡,在组织策划能力、研究反思能力、专业理论储备等方面,彼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如何处理好研究与质量的关系,真正做到通过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大多数教师的学科素养偏低,有限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教育教学需求,后阶段,应有更为针对性的、更有效的补充学习措施。
总之,一学期的研究和工作是忙碌而充实的,我们看到了研究的成效——教师的改变和学生的成长,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这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所在,我们期待也相信,新的学期、新的平台,我们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