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新桥实小举行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重点资助课题《重建儿童课堂生活——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童性课堂研究》开题活动。目前,课题进入实施阶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导吴永军教授来到新桥实小,对我们“童性课堂”学科教学规程的制定进行指导。
11月19日下午,语文学科叶凌老师执教五年级《黄果树瀑布》,课始,叶老师由徐霞客对黄果树瀑布外形的描写导入,并与文中对瀑布外形的描写相勾连,使学生整体感知瀑布的阔大。接着学生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文脉,并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地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堂中,叶老师带领学生重点体会黄果树瀑布声响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习多感官体验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最后,学生在观看黄果树瀑布视频的基础上,结合瀑布的外形和声响仿写对联,创作的对联精炼灵动。
20日上午,科学学科杨英子老师执教三年级第三单元《神奇的水》,借助一个小毛驴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盐到底去哪了?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材料,推进课堂。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溶解这个现象,并能用科学方法判断物体能否溶解。整个过程中,由生活经验到科学的探索,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主动实验,积极探索。
两位老师的课堂,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资源,让我们围绕学科特色及“童性”本质进行探讨。在吴教授不断地追问与启发下,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厘清了“童性课堂”学科教学规程的基本路径——特质元素路径和教学程序路径。接下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应建立共性的规程,每个学科要分解童性元素,建构学科金三角,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实践、转化,让理念落实在各学科课堂中,进而建立一科一模。
学校通过几轮江苏省课题研究,对“诗意儿童文化”内涵的解读、并将其核心要素全面渗透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深入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相信在新一轮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课程改革促进课堂变化,促进课程落实,既为学生打上诗意的人生底色,又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童性教育的教育品牌!
(撰稿:张帅 吴倩 摄影:吴倩 张帅 审核:高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