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网站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科研在线>>研训心得>>文章内容
读童诗悟童心谈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8-12-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汪烨

圣野说一个自由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各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好人。

读完童诗集,赞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如街道拉链这首诗,将街道比作拉链,左右两排商店是被拉链紧紧扣起来的,这样的想象正是因为那颗童心,童心就是创造力。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自然,融入自己喜欢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的生长力,是课堂学习远远达不到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潜意识中具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认为人以外的一切自然存在,如动植物、江河、山脉、日月星辰,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对很多问题,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长长的辫子》,孩子独具慧眼,将长江黄河比作中国大地的两条辫子,蕴涵着儿童纯真细腻的情感。纯真是儿童阶段固有是本性,儿童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稚拙,天真的眼光看待。

生活是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以诗人的眼光主动去发现生活中五彩缤纷的美好事物,体验大自然里蕴含的美妙意蕴,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另外,学校处处是教育,校园环境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无形教育力。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学生们创作的虽然幼稚却充满童贞、充满情趣的诗歌,也让孩子们有了可亲、可近之感。学生们时时处在浓浓的诗歌教育氛围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此外,对儿童想象力的细心保护,也是在保护那份可贵的童心和天真,保护着诗意最原初的无限可能。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而是一种内外呼应。它先是点燃,而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心领神会。

儿童的大脑不是用来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知识不是用来储存在大脑里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爱因斯坦曾多次论述过关于教育的问题。他特别强调的是教育要保护儿童的想象力、惊异感和好奇心。他认为这些品质远比一个人掌握的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同时他认为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

由此反思我的课堂,孩子真正的快乐吗?我们必须学会唤醒并保护他们珍贵的“天性”——创新力与好奇心,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独立而自信、勇敢而幸福的生存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