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盛,绿香袭,四月伊始,万物生长。
在这草长莺飞的四月初,以“创造适合本土的课程实施经验,辐射专题研究成果”为宗旨的常州市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成果的展示活动在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来自各辖市(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小学数学乡村骨干培育站成员共计四百多名老师齐聚新桥第二实小的星星鸟剧场,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科院蒋敏杰校长主持。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个议程。第一议程是周卫东和徐斌两位特级教师围绕“平均数”的专题进行同题异构,主题研讨。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深度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第一节课周特借助一组QQ聊天对话,用幽默诙谐的语气,引导学生从考试怎么样来一步步探索平均数,的含义,带领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趋中性和敏感性,知道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徐特从学生爱玩的游戏开始,自然地过渡到套圈游戏,通过男生女生套圈比赛,让全体学生充当小裁判进行判断,到底哪对套圈厉害。通过这样的游戏竞赛,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与现实问题有密切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挖掘隐藏在平均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互动研讨阶段,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沈本领先生做了小结。沈社长谈到对这两节课的总体印象:周卫东老师的课相对华丽,注重对话、交流;徐斌老师的课有很浓的数学味,数学思维真的发生了,他的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到对小学生认知的把握。同时谈到名师教学背后的教育哲学,让与会的老师受益匪浅。各位老师也借这个机会纷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思考与名师的距离。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潘小福院长最后说的:课堂的理解要放在课程的角度,放在日常来看,要长程来看,不能只关注到具体的某节课。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生命立场。真正的上课时真正融入到学生中。
第二议程是由贲友林特级教师为我们做了“何为学习?”的专题报告。贲特在讲座中给我们介绍了学习的三条标准:第一条是行为或能力的改变;第二条是行为或能力的持久改变;第三条标准是学习产生于实践或其他经历。同时贲特还说到课堂上,我们特别期待展现学生的美好。其实,学生的美好,不仅仅是他们正确甚至于完美的想法,学生不正确的,不完美的,由瑕疵的想法同样是美好的。正是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步履蹒跚前行的过程。真学习,可能就是这样生长的姿态,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共鸣。
一次探究与实践的学习,就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一次理念的蜕变提升,在这样的研究累进中,不断突破着。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机会,新小数学组的研究之路越走越宽,成就更多的师生发展。
(撰稿:穆丹 摄影:张程铭 审核:孙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