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6月30日下午,醉人夏日下的新小语文教研组异常热闹。期末临近,为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复习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分组进行了复习课研讨活动
一年级殷琳老师以“打造童性课堂”为主题,在本次复习课中第一次尝试将桥型图介绍给孩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孩子进行趣味识字。殷老师首先通过一组图让孩子明白桥型图构成的主要因素有A和B,并且A和B是有关联的,从而产生一系列类比。继而出示本册学过的古诗,提取古诗题目和作者朝代形成一幅桥型图。最后设计四个闯关活动,分别是反义词、叠词、词语搭配。让孩子在体会桥型图的作用后,自己动手画一画量词桥。整堂课内容新颖、丰富有趣,让学生对思维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桂华老师听后总结道:殷老师的这节复习课聚焦“词语”类型:用孩子们喜欢的“搭小桥”的形式,学着用“桥型图”归类复习词语。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孩子们用习得的方法动手“画桥”复习量词运用,迸发了学生的思维。扎实地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年级组徐芳娣老师在组内执教了单元复习课。徐老师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去关注本单元的知识点。既关注了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又立足于单元整体。课堂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提升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成长。
陈双荣老师认为:徐老师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复习,让人眼前一亮,引导学生分别从字、词、句复习课文,并落到细处。整堂课突出重点、有效助记,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了思维导图的作用,教会了学生如何画思维导图,让他们受益匪浅。
三年级徐洁芳老师围绕阅读专项开展了说明文阅读的研讨活动,研讨课紧扣阅读考查的题型,选取课外阅读文本,从文本介绍对象的把握、方法的理解及语言的品析等角度进行了说明文阅读的专项能力培养。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规范学生阅读答题,课堂上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并把学过的文本和课外阅读的文本进行勾联,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王晶老师在听课后认为:复习课是自己一直想尝试却不知从何入手的课型,体现了授课老师极高的教学水平和语文素养。徐老师带领学生对一册书中出现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具体的阅读题指导了学生答题技巧。整节课内容非常饱满,学生吸收也很到位,可谓是讲之有法,行之有效。
四年级孙雯嘉老师围绕阅读专项开展了叙事写人类文本的阅读研讨课。孙老师以学生熟知的课内文本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之间的共同点,从概括、主题和写作特色三方面对文本进行整理复习。在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后迁移课外阅读,以点带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整堂课打破以往复习课以教师主控的单调枯燥,从儿童立场出发,由学生自主发现文本密码,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相勾连,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方法用方法,真正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周丁露老师提出:孙老师应对“叙事写人”这一类文本,通过“概括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推敲写作特色→练习总结方法”这四个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写人类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之后,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反馈、总结收获。这样一来,既巩固了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高效复习的好处,从而将方法迁移到其他类型的知识上。这样恰当、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积极调动了学生期末学习的积极性,给期末学习带来了一抹亮光。
五年级蔡潇潇老师在组内进行了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专题的复习课。蔡老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常州文化广场着手,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常州文化广场一课游。从初识文化广场到走进图书馆、设计出行方案,学生各抒己见。在游览的的过程中不仅对常州文化广场和常州图书馆新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题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一课一得,也让学生进行了一次“龙城书香行”!
张帅主任对蔡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她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由课内转向课外,指向生活运用的阅读理解,考验的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到有趣,乐于学习;又要让学生习得一定的阅读能力,使教学有所成效。
对于期末复习,张主任指出:复习阶段应展开不同形式的复习课,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有所收获;阅读复习要有分类、有整合,帮助学生快速的建立一种模型;处理好基础复习和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本次期末复习研讨课的展开,明确了语文期末复习的方向,为老师们下一步的复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新小语文老师们定会鼓足干净,抓准中心,以科学有效、生动多样的教学带领学生温故知新,一路前行!
(撰稿:徐梦凡 摄影:各教研组提供 审核: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