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新桥实验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齐聚录播教室,共同参与了大家期待已久的“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以“基于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的童性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特别有幸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亚萍老师莅临我校深入指导。我校张红梅校长、张丽副校长和姚建法副校长全程参与活动。
活动之初,殷娟老师和刘倩老师分别执教了《图形的方法和缩小》和《10加几》两节课,殷老师教态亲切、语言清晰又富有感染力,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明晰数学中的放大与生活中的放大有所区别,激发学生对于数学中的放大的探究兴趣,随后紧扣影响图形形状的两大要素:边和角,层层递进。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紧贴学生的思维走,课堂中充满了童言童语,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像是共同探索知识奥秘的同行者,乐趣无穷。刘老师从情境着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操作的学具,交流中帮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同与不同,方法不同但思路相同,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加深了本质理解。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诠释了我校新基础研究的崭新成果。
随后,殷老师和刘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反思,殷老师指出,本节课在结合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了两个问题,即“学生学什么“和”学生怎么学“。从学生学习的前沿后续出发,将图形研究中的边与角继续作为今天的研究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自己困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忽略角对形状变化的影响,仅仅从边思考,该如何进行突破。刘老师则从如何处理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利用小棒、苹果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的方法是否需要全部呈现,如果全部呈现是否会造成课堂节奏过慢,老师走在学生后面的情况。同教研组的老师们也积极参与研讨,在互动中越辨越清。
最后,吴亚萍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吴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研究精神、开放心态及为全校新基础研究奠定的扎实基础。两位老师的课堂都立足学生,也饱含着新基础研究的味道,学生有生长有提升。针对老师们提出的疑惑,吴老师也进行了耐心的解答,与老师共同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再次进行了优化。指出在新基础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四个能力的培养:解读教材能力,长程两段设计能力,学习台阶设计能力和推进过程及时调整能力,吴老师的专业魅力折服了与会的校长们及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新桥实验小学校长张红梅结合本次活动谈了自己感受与对数学组的期望。张校指出,吴教授的评价与重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专业的魅力与贯穿始终的学生立场。老师们需要思考如何把“学生立场”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落地生根,如何真正在教学的行为上。第二,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思维的的能力,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被固有的想法和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所束缚。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梯度的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关注资源的呈现、如何收放、如何在过程中举一反三。通过这样的研究让老师们拥有一个专业的自信,从而来提高我们课堂效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学生。
“教学如登山,不在一朝夕。愿君常磨砺,拾级层层递。”本次活动已经结束,但是新桥实小数学老师研究的脚步却没有停驻,每一位老师都将借着本次学习的收获,扎实日常,不断提升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的理解力和实践力。、
撰稿:罗雯娟 摄影:罗雯娟 审核: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