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生活读到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读到第二版块驱动性问题一章,我颇有感想。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驱动性问题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核心问题, 解决了核心问题,科学教学的任务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教学中的驱动性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任务型的,一类是属于问题型的。任务型的驱动性问题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需要操作的任务。
驱动性问题不是课的目标问题,而是教学的策略问题得有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把握为基础教学开始时的驱动性任务的提出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的, 是正确建立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的, 是链接学生生活经验与教材知识体系的手段我们的建议是要关注引入问题的设计,但是要抛弃掉 “驱动”的用法容易让我们忽视本质。
其中有一点是任务导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来启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要求, 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需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就会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可以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其中还有一点是: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科学课堂教学的载体是一个个具体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明确探究目的, 探究活动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概括,实现有效交流,让学生始终处于新奇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变得十分有味而有趣。驱动性问题最好在课堂中实现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反思性。
驱动性问题最好成达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建构主义观点来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基于学生前概念的驱动性问题,想方设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可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