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拜读了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让我对驱动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驱动性问题设计提出的背景
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当前,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分数,教学过程大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不够重视学生探索问题及获得知识过程的展示,导致学生不会问、无问题可问,结果学生尽管掌握了不少的知识,却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我认为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易于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并以此驱动教学过程的展示是教学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
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1.驱动性问题设计难度要适当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设计难度太大时,学生“够不着”,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当问题设计难度太小时,学生“已摘到”,也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当问题设计难度适当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设计的驱动性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问题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和发展。
三、驱动性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1.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坚持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究性原则
驱动性问题应该是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探究性教学过程不只是简单地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能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产生新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2.驱动性问题设计要坚持预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设计好问题,而且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预先准备好各种对策。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新的、可变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随时发现问题、捕捉问题,驾驭好课堂,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时间,更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哪怕很复杂的问题,也应该通过启发引导,让问题答案从学生口中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