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桂胜如五柳,九秋赛过三春。”9月29日上午,我校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围绕“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这一主题,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潜力成长团活动。前期,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两节语文课亮点迭出,给在场的评委和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潜力教师享精彩
张敏老师执教三年级课文《海滨小城》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城市的美丽景色,语言清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张老师结合人文主题、巧妙设计语言表达的情景与支架,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建构语言。课堂教学中紧扣单元阅读要素,引导学生掌握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同时张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拔和培养,教学过程由扶到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渐入地细读重点段落,而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面的部分,创设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师生合力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陈子薇老师执教四年级课文《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是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把事情写清楚”。从交流平台看,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引导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景物特点,想象画面。整个课堂教学清晰流畅,环环相扣,将写作融于课本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多采用“为什么是这样?”而非“是什么样?”。这样的设计更能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主场。陈老师面向整体、扶放有度、有机互动、关注学情,在文字中有序逡巡,在文本中放飞感情。
团队献策助成长
精彩的课例展示带给在场所有老师教学的启迪,积极的交流分享也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后,张老师和陈老师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对行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其他老师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亮点、不足和困惑,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踊跃献计献策,录播教室内洋溢着浓厚的研讨氛围。
钱桔欣老师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表现、需求和困难,并积极回应,不断给予学生学习期望。还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点拨得法,总结、归纳、反馈过程及时到位。整堂课体现了大单元统揽的思想,与本单元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紧密相结合,达到了深化单元主题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课上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都实现了个性交流和共性表达的融合,让参与听课的教师们对大单元阅读的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蔡潇潇老师
陈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先是以读感悟,体会天都峰“高”和“陡”这两个特点;再研读对话,揣摩心情,创设了情境并给出句式的支架,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分析爬山前后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以读促悟,以读促写,帮助孩子掌握写清一件事的方法。她用亲和力和睿智调动起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层层渗透写作方法,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张丽副校长总结
一堂好课的呈现离不开一个“研”字。两位老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精准定位目标,深思细耕,设计教学。青年教师要在日常课堂中扎实锤炼自己的基本功,提高教材解读能力,优化教学设计,进一步明确部编教材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以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展开教学,注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每天点滴进步中健康成长。
专家赋能促发展
最后,朱老师对两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朱老师指出,在解读教材时,老师们已经有了关注语文要素的意识,但不能机械地去落实,要遵循文本自身的特点,创设情境,有机、自然地渗透进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特点,巧用策略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章可循。朱老师勉励老师们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达,提供学生足够的问题空间。在教学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态,结合情境化、项目化的学习任务,设计有意义、适合学生的驱动型任务,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感受、体验,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无边,研无界”。通过本次研讨,教师们加深了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用实践来总结经验,用行动来提升能力,用思考来培养个性。
专业引领,把脉课堂,经验传授,促进成长。青年教师们不惧风雨,砥砺前行,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撰稿:薛滢 摄影:薛滢 审核:孙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