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性课堂|“情”由场景起 “深”韵细节中
——记新桥实验小学语文学科追光成长团活动
竹节虫藏在竹林里
变成了竹子
枯叶蝶藏在枯叶堆里
变成了叶子
我藏在妈妈的心里
变成了爱
雁以群飞,师与研行。为了进一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更好地实践新课标,11月1日下午,新桥实验小学开展了语文学科追光成长团活动。
课堂教学展风采
本次活动分别由五年级组两位老师执教《慈母情深》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梁晓声的《母亲》,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何宁宁老师执教《慈母情深》第一课时
课堂伊始,何老师介绍了作者梁晓声的双重身份,将静态的文字转换为有声有色的电影,视角独特,设计新颖。何老师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鼻子一酸"为切入点贯穿设计全文教学。聚焦课文的场景和细节,注重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将课文梳理成四个场景,抓住每个场景的重点句段品析感悟。在情境中借助"我"的视角去认识、去感受这份特别的母爱和课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达成情感共鸣。
卢双双老师执教《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中,卢老师以“‘我’为什么觉得鼻子一酸?”为学习任务,牢牢抓住母亲的无私伟大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作为突破点进行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场景描写,带领学生聚焦“慢镜头”“快镜头”和“特写镜头”,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母亲所处环境的艰苦,生活的贫苦以及工作的辛苦,从而体会慈母的“情深”,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整堂课,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联合研讨共成长
课后,两位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思考,观课老师们立足新课标,紧扣高段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和单元语文要素,针对这两堂精彩的课例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观课感受。
仇颖飞老师:
何老师教态亲切温柔,课上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并指导学生抓住反复的手法体会母亲工作的忙碌辛劳与赚钱的不易。同时老师创设电影镜头的情境,聚焦细节,通过对场景和细节的探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层层铺垫烘托的写法和细腻生动的语言。
庞捷老师:
教学中,卢老师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逐一组织教学,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再构文本,把一个个镜头抽取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这种聚焦式的学习中,真正走进场景和细节,感受母爱,也习得方法,有效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卢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和投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
专家赋能促发展
课后,成长团导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高位引领。首先导师对此次全课时教学给予了肯定和认可,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要素,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这种设计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中,得到写作方法的提炼和学习。同时,导师也建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更注重对文本情感的深入挖掘,通过更细腻的处理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老师可以通过更开放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生发,即是教研的意义所在。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
图文:陈晓琪 审核:孙雯嘉